
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遭受旱灾困扰,对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旱情仍在部分地区持续。那么,人工增雨在这种背景下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又如何有效地运用人工增雨来缓解旱情呢?
抓住有利时机:人工增雨助力降雨增加
针对自5月20日以来的大范围降水过程,华北和西北地区积极利用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据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效果评估室王飞介绍,截至25日17时,青海、内蒙古、陕西等省份开展飞机增雨作业达32架次,累计飞行时长超过100小时;甘肃、陕西、山西等省份则了地面增雨作业超过千次。初步估算,这些作业影响了约73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成功增加了约5.6亿吨的降水。
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国共进行了飞机增雨作业超过千架次,地面增雨作业次数也已近万。王飞指出,考虑到今年我国的旱情形势,地面增雨作业的次数和影响面积同比去年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人工增雨在缓解旱情、改善土壤湿度、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工增雨并非凭空造雨:需要满足气象条件
虽然人工增雨对于缓解旱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并非凭空造雨。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的研究员楼小凤解释道,人工增雨的前提是需要满足一定的气象条件。云必须具备水汽充沛、有足够的上升气流以及充足的凝结核或冰核等条件才有可能形成降水。只有那些云水资源丰富的云系才具有增雨的价值。在这种条件下,各地选择合适的催化作业装备,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进行人工干预,从而达到人工增雨的效果。那么下游的雨会不会因为上游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而被“打跑”呢?楼小凤表示,每次降雨时,云中的水汽是充足的,人工催化主要影响的是已经形成的云中的粒子,对水汽通量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且云带是由许多小的云体组成,不断生消更新,因此上游的增雨作业并不会影响下游的降水。
加强监测:及时应对旱情变化
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的高级工程师梅梅介绍,近期北方旱区出现了小到中雨的降水过程,干旱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然而西北地区东部、华中西北部等地仍存在中度及以上的干旱情况。对于这些地区持续存在的旱情和即将到来的降雨过程,气象部门将持续加强天气监测预报工作。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的作业指挥室史月琴表示,他们将提前预置作业力量,及时开展空地联合人工增雨作业以缓解旱情。此外据气象台的预报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将有雨水降临到干旱地区这有望缓解当地的旱情状态从而为农民带来也让公众对未来充满期待随着科技的发展我相信我们将更好地利用科学的力量与自然共舞造福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未来将会科技含量更高的天空绘制更丰富的气象景象来满足我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同时也提醒我们时刻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珍惜每一滴水资源让地球家园更加美好和谐宜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