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情包的盛行时代:大学生的情感交流与社交新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方式的变革,表情包已成为现代社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不能脱离表情包,感叹“没有表情包的聊天失去了灵魂”。
牛小犇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他使用表情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最初的羞涩不敢向喜欢的女孩表白,到如今用表情包来调节聊天氛围,尴尬时缓解情绪。在他并非个例,吴亚坤的收藏夹里整齐排列的616个表情包,充分满足了她不同情境下的聊天需求。
从互联网的第一个表情符号“:-)”到如今风靡的各类表情包,跨越了三十多年的时间。emoji的出现促使表情由字符组合转向图形化,而自制表情的亮相,更是让表情包成为在线社交场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者李玮在《网络语言发展研究报告》中写道:“表情包是互联网时代社交领域的副语言”。可见,表情包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
大学生们不仅是表情包的“资深用户”,还热衷于分享和收藏。自制表情包在大学生中十分盛行,当互动交流的渠道被打通,图像制作技术门槛随之降低,人们便可以自行制作表情包,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建构表意更丰富、代入感更强烈的对话场景。
除了趣味性,表情包的功能性也是大学生们重视的。在他们看来,表情包是非语言交际的一部分,能够高效完善线上沟通时的言语缺失。有时候表达不够充分,为了避免对方误会,就会赶紧发一个表情包。沈心怡便是一个例子,她把表情包视为万能工具包,用来表示友好、缓解尴尬气氛。
表情包也折了不同的亚文化。一些特定的表情包可能在特定的社区或中传播,代表了特定的兴趣与趣味。即使同是年轻人群,不同的文化取向也会有不同的使用偏好。在一些中也存在自己的小众表情包,当发现对方和自己有同类型表情包的时候,会产生亲近感。
过度使用表情包可能会打破交流群内的秩序。在某些场合下过度使用或“斗图狂欢”可能并不恰当。吴亚坤和沈心怡都表示不认同这种行为。他们担心过度使用可能导致信息沟通不畅、缺乏深度交流,甚至产生一种对方在敷衍自己的感觉。因此在使用表情包时需要考虑聊天场景和使用者的年龄、文化背景等因素。正确的使用方式应该是结合文字、语境和表情来传递更加准确和丰富的信息。此外还需要注意避免使用不当的表情包引起误解或冒犯他人。
表情包已成为现代社交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社交新方式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好这种工具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和滥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误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交方式的变革相信表情包也会不断发展和创新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乐趣和便利。(文中牛小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