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听说了一件有趣的事,某学校的老师在点名时感到十分崩溃,因为班上的学生名字几乎都带有“子轩”、“紫萱”、“梓宣”等相似的字眼。我猜测这也许是当代的特色,就像以前的年代,起名也有着各自的流行趋势。比如在七八年前,许多家长喜欢给孩子起名字带有“子轩”、“梓涵”这样的字眼。这种现象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对命名的某种流行趋势。
回溯到上个世纪,命名的特色也在不断变化。五十年代,很多人取名“”、“援朝”,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后来,“跃进”、“”等名字流行。而我们这一代人,因唐山大而取名“震”字的人特别多。名字就像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谈到我国古代的命名传统,那可真是个丰富多彩的话题。在古代,人们并不简单用姓名来称呼某人,而是有许多其他的称呼方式。例如,我们常常用字、号、籍贯、名等来称呼一个人。像杜甫,他的字是子美,号少陵野老,而他的别称还与他所担任的有关。
关于古代的称呼方式,我们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1)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2)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和号的根本区别是前两个由父亲或尊长取定,而号则是由自己取定。号一般用于自称,以表达某种志趣或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3)称谥号:古代的高级、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称为谥号。
(4)称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5)称籍贯:如孟浩然被称为孟襄阳,张九龄被称为张曲江等。
(6)称郡望:例如韩愈虽为河南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称其为韩昌黎。
(7)称官名:将官名用作人的称谓。
(8)称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这些复杂的称呼在《世说新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同一个人的称呼在不同的篇章里可能完全不同,因此读《世说新语》时搞清楚谁是谁是一大难点。
人对名字是非常重视的,并讲究其中的寓意、音韵、五行等因素。与英文名字相比,中文名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英文名字可能源于圣经、职业或颜色等,而中文名字则更多地承载着家族、传统和文化的印记。关于名人的名字来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源于古代经典典籍、致敬古人、按家谱排列以及其他特殊的名字。由于古今的名人实在太多,无法一一介绍,只能尽量写出我知道的部分,对于遗漏之处,只能感叹遗憾并随时在网上补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