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常去良渚游览,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诗经》中的景致与现代都市的繁华在这里交融。
良渚之名,起源于宋代,也写作“梁渚”,与梁山泊相呼应。居简和尚的《大雄寺记》中有提及此地,而《咸淳临安志》则写作“梁渚”,写法虽不一,但背后的历史底蕴却深厚。
良渚,古属钱塘县灵芝乡,宋朝的灵芝乡辖五个里,其中便有梁渚、前梁、后梁。我猜测,前梁、后梁或许是前梁渚、后梁渚的简称。如果这一推测成立,那么良渚的正式名称应称为“梁渚”,可能其命名与居民姓氏有关,如同李家庄、王家村等。
良渚,旧属灵芝乡管辖,两者土话读音相近,使我总怀疑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
说到读音,我想起一件往事。几年前,有良渚的朋友到寻根。我们遇到一位年约六十的妇人,谈及祖上之事,她得知朋友来自良渚,便问:“你们那里真的有大老虎吗?”我们觉得奇怪,回答“并没有”。她似乎被我们的回答所迷惑,说她的孙子经常唱“良渚老虎”的歌。原来在土话中,“良渚”与普通话的“两只”发音相同。
良渚历史并不悠久,我父亲曾摇船到瓶窑买柴,路过良渚,他说那里与差不多大。再往前追溯,到宋、元、明甚至清朝时期,钱塘县北部的安溪才是重要的城镇。
安溪在北宋时已是钱塘县四大镇之一。南宋时还设有会纸局,会纸是印的专用纸。明朝的田艺蘅游览杭城北面的山野,写了一篇《白鹤诸山记》,其中提到良渚也是一大镇。可见明朝时良渚的规模已经不小,但相较于安溪还是稍逊。如今良渚和安溪已融为一体,成为一家人。
虽然良渚并非大镇,但在塘栖和塘还未成为国道之前,它却是交通要道。宋代时,从杭州到湖州、苏州若选择北面的水路,良渚是必经之路。张功甫的《舟过良渚》诗便证明了这一点。
张功甫是循王张俊的曾孙,《咸淳临安志》记载了光严寺在良渚山,以及张循王府的功德院。不知道张功甫是否曾游览过光严寺?
比张功甫早一百年,苏东坡的词中提到“下塘西”,指的是经过良渚地面的苕溪,再往北可到湖州,往南可往余杭县城。这一段河道对宋代杭州城北至关重要,一旦淤塞不畅就会上升为大事。公元1247年,浙西安抚使赵与筹专门为此上奏,提出开拓河道。他所疏浚开拓的河被称为“新开运河”,这条路对于南宋末年良渚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说到狗葬,这个地名我小时候听说过,感觉特别有趣。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了这个地名和一座名为“良犬桥”的桥的故事。东晋时期的《述征记》也记载了一个叫“狗葬”的地方,非常古老。这个地名随着古徐国的南迁一路从彭城移植到了金陵、钱塘。至于这两个字的意思,也许是上古徐国人的一个发音,汉字记录了而已。
狗葬是一个宋代就存在的古地名,良渚也有荀山等古地名。任士林的《杭州路崇德院藏经阁记》中提到杭州虽为闹市之地但良渚却有旷野之韵成为杭州后花园吸引了众多修行者如佛日普照大师和怀渭清远等在此。明清时期良渚更是人才辈出如柴车等历史名人更是让这里名垂青史。
我祖上本是开封人在宋高宗时南迁定居良渚后来几代又迁到萧山再到我这一辈又渡钱塘江来到湘漾里定居。如今良渚名头大房价高涨真该早点告诉老祖宗让他们留在良渚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