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欠事添乱者(形容主动管事却容易添乱的人)
2. 捯腾儿(翻腾、折腾、调换、倒卖的意思)
3. 捯饬劲儿(形容修饰、打扮、整理的行为)
4. 破头瓢儿(形容头被打破的情况)
5. 板凳仔(指长型的木制凳子)
6. 垫(圆座、蒲墩,用蒲草或玉米皮编织的圆形扁平的坐垫)
7. 咯豆豆儿(北方一种面食)
8. 面芋仔(一种面食,形状类似蝌蚪)
9. 大果儿(指油条)
10. 饸饹床具(压饸饹的用具)
11. 豆板子工具(擦咯豆的用具)
12. 盖顶(用秫秸杆儿制成的盖锅、盖缸、盖盆或放食品的用具)
13. 干饼子(锅贴的饼子,用玉米面、高粱面、谷子面等做成)
14. 干饭儿(干粮、米饭,过去主要指小米饭)
15. 吃饭的家伙(指餐具)
16. 水吊壶(烧水的壶)
17. 水桶儿(水桶)
18. 水舀子(大勺子,用于舀水)
19. 火铲工具(铲煤添煤的铁制用具)
20. 火钩钩(用来投炉、钩炉的用具)
21. 灶火堂里(灶台里的统称)
22. 灶灰坑(灶堂下面落灰的地方或灶堂外放煤和柴火的地方)
23. 扎刺挑衅(形容找茬、反抗、不服管的行为)
24. 一准儿、保准儿(表示肯定、确定的意思)
25. 扭捏作态(形容放不开、不大气、矫揉造作的行为)
26. 找灾自惹麻烦(形容自找麻烦、惹事生非的人)
27. 完蛋啦(事情不好办,无法挽回的局面)
28. 嗞嗞哨、哨客儿(话多、说话不靠谱的人)
29. 吓人火燎燎的(形容非常吓人的情境)
30. 抠搜小气(形容小气、吝啬的行为)
31. 土坯(过去用土和泥加稻草放模子里结成土块,用于垒墙、搭炕等)
32. 坯模子(土坯用的模具)
33. 打墙砌墙(过去用土夯实的墙体)东北话里用这个词来表达砌墙的动作和结果。使用土夯筑法建墙体的行为也可称之为打墙。打墙也有夯实的意思。东北方言中打墙砌墙的动作可以理解为将土夯实成墙的过程。在口语中,人们常用这个词来形容修建墙体的工作。打墙也有坚固的意思,可以比喻为坚固的屏障或保护。例如,“这堵墙打得真坚固”,表达的是这堵墙的坚固程度很高。“打场”也有将收割的农作物进行脱粒的动作含义,“攘场”有扬洒谷物使其分离的动作含义,“溜场”则是将打谷场碾平压实的过程。其他关于方言土语的表达如炕头儿等也都保留了东北地区的独特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炕头儿”、“炕梢儿”、“炕沿儿”等关于炕的描述也都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色。“房檐儿”、“溜房檐儿”、“房脊”、“鄙子墙”等与房屋有关的词汇也体现了东北地区的生活环境和建筑特色。“吃饱了撑的”是东北地区常见的口语表达,意为做没必要做的事。“尿裆尿裤”则是不利落、邋遢的意思。“薅苗儿”、“耪地”、“驴脾气”、“驴性”等都是关于农事和人物性格的描述,充满了东北地区的农耕文化气息。其他词汇如“碌碡”、“打滚子”、“犁仗”等都是关于农具的描述。“小驴车”、“大马车”、“小推车”等则是交通工具的称呼。“戗毛子搭嗤”、“嘛行子”、“锢漏匠儿”等词汇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这些方言土语集锦体现了东北及赤峰地区的独特文化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