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冠病毒席卷全球的2020年,人类社会的喧嚣暂停,反而为野生动物带来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更自由的生活状态。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的预告片展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场景:南美洲海滩上,企鹅们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由捕食,企鹅宝宝比以往更加健壮,企鹅夫妻甚至能成功孕育二胎;非洲豪华酒店周围,原本被游客占据的地方如今出现悠闲漫步的美洲豹;阿拉斯加海域的邮轮旅游停止后,变得安静的海域里座头鲸们开始频繁地用声音交流。
提及费利西亚诺森图里翁的《织毯》系列,有一幅作品以丙烯颜料绘制在织毯上,描绘了一些奇异的生物。这些生物中,既有他熟悉的小鳄鱼、蜥蜴和当地的河鱼,也有他想象中的天堂鸟、恐龙和老虎等奇幻动物。除此之外,画中还有他创作的一些水生动物如章鱼、水母和海葵等。在薄毯上编织着这样一句话:“愿恐惧远离灵魂”。这句话透露出艺术家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
与此名为“水体”的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似乎也应和了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主题。展览着眼于人类、超人类和后人类的液态性,探索他们之间的互渗互生的流动方式。在此次展览的第三阶段——“一个展览”中,来自六大洲的艺术家参展并带来丰富的作品。展览涵盖了从恒河边的大壶节狂欢到新冠病毒再次爆发的事件,以及日本决定向海洋排放核废水引发的气候危机和人类困境。艺术家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在展览开场时以“我们是水之世界”为主题表达了对生命体的复杂关系的关注。这些生命体不仅仅是人类和其他动物,还包括海洋、河流等地质和气象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生关系构成了展览的核心议题。
艺术家琼乔纳斯通过作品《通往深海平原的河流》探索自然力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家看待世界的复杂性。她通过影像和绘画展现了对数字声呐测绘、海底声学测量结果和海底微小生物的视觉解读。这些作品中描绘的海洋生物奇形怪状又色彩斑斓,展现了科学与艺术的交互所带来的惊喜。而来自澳大利亚的艺术家利亚姆扬则通过影像描绘了一种未来情境:多元文化的数十亿人口在一个超高密度的大都市中。这种设想既展现出对未来的非凡想象,又迫切地审视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地球改变之年》纪录片中提到了一些地方如切尔诺贝利和福岛锁后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展示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不禁让人反思人类对自然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或许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为自然界的障碍我们需要认识到动物的死亡和人类的死亡在许多层面上是相同的展会在不同的角度给予了我们一个跳出自我圈子对世界进行更广泛探索的机会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对真实世界中具有巨大震撼性的变迁作出反馈和呈现的途径能让观众们引发深思感到愉悦并得到一些情感上的宣泄将生活的忙碌与工作的压力暂时搁置于此去寻找小小的满足。而在欣赏展览过程中不经意的与同行的讨论引发了艺术与生活的更多交集有时引发了无关理论的日常议题也使得“艺术与日常交融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深奥的议题跃入心头这也许是一件艺术作品最为动人的时刻——让观者得到片刻的平静和深入的思考为日复一日机械式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让人们再次对生存的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