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八方是什么意思

四海八方是什么意思

明朝永乐年间,在沧州一带,习武的风气十分浓厚,县城里到处都有武馆。其中,拳师王怀仁所开设的宏威武馆声誉最隆。王怀仁不仅外家功夫了得,内功也是相当不俗,他的门下弟子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武林高手。

一天正午,一个名为刘三的庄稼汉子踏进了宏威武馆的大门。那时,王怀仁的弟子们都在院子里休息。刘三在馆中转了一圈,见到一位年约五十、清瘦如柴的汉子坐在院中的凉椅上乘凉,他猜想此人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拳师王怀仁,于是便小跑过去,恭恭敬敬地行礼道:“王拳师,我叫刘三,特来拜您为师学艺。”

说完,刘三便想跪下磕头。王怀仁却在他刚刚弯腰之际,迅速跳将起来,用右手轻扶他的腋下。刘三顿时感觉一股强劲的气浪袭来,不由自主地摔了个大跟头,院子里的弟子们顿时哄笑起来。

王怀仁扶起刘三,善意地劝道:“年轻人,你还是回去吧,我这里的武艺不适合你。”原来,王怀仁选徒弟的眼光极为精准,他看得出刘三资质平平,更适合从事农活。

刘三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边磕头边哀求道:“我从小体弱多病,无法从事农活,我已经十八岁了还需要依靠父母养活,实在惭愧。今天特地来投到您门下,只想学习武艺强身健体,请您收我为徒吧!”

王怀仁摇了摇头,转身进入房间,留下刘三一人独自长跪不起。直到夜幕降临,看到刘三仍然坚持跪在那里,王怀仁心生怜悯之心,只好将他收为弟子。

从此,刘三成为了宏威武馆的一名弟子,与师兄弟们一同进行日常训练。他的资质确实一般,扎马、走步、绕桩等基本功无一能够熟练掌握。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他不是学习武艺的料。但刘三却毫不在意,他日夜苦练基本功,坚持不懈。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刘三的体格逐渐变得强壮起来,训练时也不再落后于人。王怀仁见他勤奋好学,便开始教他拳法。刘三学习拳法的过程极为艰难,他头脑不够灵活,常常忘记招式。三四个月下来,毫无进展。王怀仁无奈,只好改教他使用兵刃。

有一天,王怀仁取出一根,在空中舞动得如诗如画,令人眼花缭乱。刘三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他跪在地上连连磕头,泪流满面。

王怀仁却明白刘三并不适合学习枪法。一气之下,他把折成两段,从此不再教授刘三。

刘三自知资质平庸,但师父已经尽力了。此后,他毫无怨言地在武馆里做一些杂务,如洗衣做饭等。他仍然每晚坚持练习扎马练桩,苦练基本功。

一晃三年过去了,许多弟子都已经出师。按照宏威武馆的规矩,每个弟子出师时,师父都会赠送一件像样的兵器,并传授一招绝技。出师那天,王怀仁笑眯眯地向弟子们递送兵器,并逐一亲授绝技。

当所有人都得到了师父的赠礼和传授后,王怀仁目光扫到了刘三,叹了口气。他认为刘三在江湖上与人动手必定会送命,不如让他回家务农过个平安日子。于是,他从兵器架前抽出一根不青不黄的短棒,举起来砸下,然后扔给刘三,大喝一声:“去吧!”周围的弟子都窃笑起来,认为这并非授艺,而是赶刘三出师。

刘三并未如此想,他感激涕零地磕头感谢师父赐兵器并传授绝技。他牢牢记住了师父砸棒的身形步法,决定练好这一招来报答师父。

就这样,刘三在师父的“教导”和师兄弟的嘲笑声师了。他带着短棒回到了家乡,向父母讲述了自己的拜师学艺经历。父母见儿子三年不见长得高大健硕,非常高兴。乡亲们看到他的扎马打拳功夫和那根短棒都赞赏他有所成就。

此后,刘三开始在家务农。他身高力大田间耕作来去自如挑水担肥健步如飞庄稼收成一年比一年好生活越来越红火。然而农闲时他还会坚持扎马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来到僻静之处想着师父的身形步法练习短棒每当此时他都会空中抡棒再重重砸下并大喝一声“去吧!”虽然他不明白这一招的奥妙所在但他日日苦练数月下来抡砸了几万次那根短棒已经换成了铁棒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的铁棒越练越重最终加到了五十余斤碗口粗细。每次时他将铁棒抡起后重重砸下瞬间地动山摇


四海八方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