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精致茶点名称大全

古代精致茶点名称大全

当我们翻开《水浒传》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书中频繁提及的“炊饼”究竟是何物呢?

有人称其为馒头,但在那个时代,专门出售馒头的商家已经普遍存在。

也有人认为它是烧饼,但书中描述的炊饼是潘金莲蒸制出来的,并非烤制而成。

那么,古代的炊饼究竟是何面貌?除了炊饼之外,古代还有哪些面食呢?

让我们来探究一下炊饼的起源。

在古代,几乎所有的面食都被统称为“饼”,而炊饼的由来与“胡饼”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汉朝时期,百姓们钟爱一种名为“胡饼”的面食。

这种面食的特色是在面饼上洒满芝麻,烤熟后食用。

因加入了芝麻,故“胡饼”又被称为“胡麻”。

这种面食与我们今日所见的烧饼颇为相似,更类似于现今的“囊”。

《续汉书》中记载,汉灵帝对胡饼情有独钟,并对其进行改良,探索出多种食用方法。

到了唐朝时期,胡饼成为了一种非常流行的面食,广受人们喜爱。

唐朝诗人白居易曾作诗描绘:“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饼的制作方法也在不断变化。

《唐语林》中详细记载了胡饼的新做法,如在饼上添加羊肉、蔬菜,然后放入火炉烘烤,烤至五分熟即可食用。

这种胡饼的制作方式,与我们日常所吃的“披萨”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胡饼美味,但它只适合牙齿好的人食用。

对于牙口不好或肠胃功能较弱的人来说,吃胡饼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

为了照顾到老年人的需求,祖先们在胡饼的基础上发明了“汤饼”和“蒸饼”。

而我们所熟知的“炊饼”,其实就是蒸饼。

在宋仁宗之前,社会上都是称这种面点为蒸饼。

由于宋仁宗赵桢的名字中的“祯”字与“蒸”字发音相近,为了避讳,于是将“蒸饼”改为“炊饼”。

北宋吴处厚在《青箱杂记》中记载了这一改变:“仁宗庙讳贞(应作‘祯’),语讹近蒸,今内廷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

炊饼和馒头都是用面粉蒸制而成,那么它们之间又有何区别呢?

宋人胡仔在《渔隐丛话》中提到,国子学和太学为学生们提供的食物中,春秋两季吃的是炊饼,冬季则吃馒头。

由此可见,两者并非同一种面食,而且它们的起源也不同。

馒头最早起源于三国时期,那时的馒头里面有肉馅,如羊肉、猪肉等。

制作馒头的主要目的是用来祭奠河神,因此馒头也被塑造形,称为“馒头”。

即使到了现代,有些人仍然沿用古人的称呼。比如吴语地区的人们,仍然将有馅的称为馒头。

古代的馒头是有馅的,而炊饼则是无馅的。在宋朝时期,无馅的被称为炊饼,有馅的则称为馒头。相传宋仁宗出生那天,宴请大臣吃的便是蒸饼。但当大家咬开后,却发现里面全是黄金和珍珠,令人惊讶不已。为了与新皇子的名字避讳,特意将蒸饼改名为炊饼,从此炊饼便广为流传,直到元末都十分受欢迎。到了明朝以后,炊饼的称呼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馒头”。但炊饼与馒头仍有所区别。古代中医认为,炊饼加入特殊调料后,可作为膳使用,具有养胃、健脾、除湿等功效。《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宋宁宗患尿频症时,就是用炊饼和大葱制成的物治愈的。除了馒头、胡饼和炊饼外,古代还有汤饼、馎饦(一种面片)、冷面(夏天特别受欢迎)等面食。唐朝时期由于经济繁荣,面食也尤其发达,出现了改良后的面条“馎饦”,后来这种面食传入了日本经过改良形成了如今的日本拉面。《东京梦华录》中记录了北宋的面食种类,“泼刀”就类似于现代的刀削面。到了清朝面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驴打滚、萨其马等甜品都在这一时期普及开来。总的来说我国面食文化丰富多彩不仅品种繁多制作技术精湛而且可荤可素可煮可炒可干可稀既可以作为点心也可以作正餐食用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阅读《水浒传》时别忘了书中的面食描述武大郎卖的是馒头而非炊饼孙二娘蒸


古代精致茶点名称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