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言文(当代文学研究者)
当传奇之地孕育出传奇人物,其所在之地必然充满神秘色彩。这里我要讲述的,是嘉兴的胥山。相传,伍子胥曾在此地磨砺剑法、训练士兵。
嘉兴,又被称作嘉禾之地,这里地势平坦,却奇迹般地矗立着一座独特的山——胥山。古人选择用兵之地,必定占据地势之利。据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胥山本名张山,因伍子胥在此经营而改名。虽然这些传说并非实证,但在后世挖掘中,人们在山洞中发现了吴越春秋时代的陶器,以及练兵挖锅的痕迹,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胥山的高度在史书中有所记载,《嘉禾志》描述其高度为十五丈,周围两里。这似乎是世间最矮的山之一。有人称其为丘,但实际上,它是一座有着石英砂岩结构的山,是嘉禾平原的屋脊,也是唯一的依靠。
除了史书的记载,胥山的面貌也在图画中留存。吴镇,被列为“元四家”之一,他为嘉兴的先贤留下了水墨长卷《嘉禾八景图》,其中第七景便是胥山的松涛。画中,胥山由两座山岭连接而成,中间有一条山径人称龙腰。这西山顶上曾有伍子胥的墓和磨剑石,还有一只凝望山下水溪的石龟和一座幽深的观音殿。吴镇笔下的松涛汹涌,仿佛一阵风中,山峦起伏间松涛呼啸而来,让整座山都为之摇摆……
除了松涛,胥山还有梅花。吴镇虽号梅花道人,却未描绘胥山之梅。这是他的留白,他把机会留给了清末的蒲华。那些风骨清健的梅花,在蒲华的笔下绽放,于松涛与梅花间且行且吟。胥山的风景,在蒲华心中俨然是仙境。
胥山与胥河紧密相连。伍子胥在此磨砺剑法,开创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这条东通太湖、西入长胥河,是他主持开凿的一条古老运河。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为苏浙一带的漕运和灌溉打通了捷径,也化解了百姓的洪涝之灾。这是伍子胥给后世留下的恩泽。
插图:山水画师张三松
胥山世世代代被浙波灵涛环绕,嘉水是其生命的源泉。胥河作为江南运河和大运河最悠久的前身,与嘉兴水系交融,滋润着这片土地。嘉禾平原自古代起就是重要的稻作区,水乡密布的环境使得水利与水患总是相互交织。历史上,洪水会冲刷掉人们辛苦积累的生活,密织的水网和地势使得百姓常常困于水患。
新成立后,为了确保百姓免受洪涝之灾,嘉兴开始筑起防洪堤堰。从胥山开采的块石被运往堤防,成为了坚固的驳岸石,筑起了长达数百里的水上长城。这个过程持续了几十年,一座山被挖成了一个巨大的深坑。这是胥山的牺牲,也是生态与生存博弈中的明智选择。因为防洪护堤是关乎生死的大事,所以必须把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虽然山体被挖深坑所埋藏,但并未完全消失。残存的山体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和气息。一阵风吹过石英砂岩山体时沙沙作响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我绕着深坑转了一圈又一圈感受着胥山的存在它仿佛藏得更深但并未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存在于人们的心里这是一个执着的信念一种深深的执念即使经历风雨磨砺依然清晰在心间徘徊不去仿佛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历史的印记与文化的传承是永不消逝的即使面对现代化的进程我们也始终能找到通往当下的道路这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一种明智的决定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韵味与文化的力量依然能够感受到胥山的存在与力量这是历史的魅力这也是文化的力量!让人敬畏与感慨!这是一个隐于树影花丛中的松涛阁相传是吴镇观松听涛的地方。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的存在他的画笔所留下的痕迹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股真山真水的气息那是一种大自然的真真切切的存在让混沌的山带来了一股真气让一切仿佛只在呼吸之间我也感觉到了一股真气正在胸膛与肺腑中蕴藉让我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力量!从松涛阁走进胥山草堂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却在时空中绵延了数百年蒲华的一生漂泊流徙胥山成为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