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针对二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的第71页例3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平均分配圆片的过程中,理解余数的概念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能根据实际分配情况,正确书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准确读出。
3. 结合操作、思维、语言,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概括能力。
4. 初步感受“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余数的含义。
2. 难点: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原则。
教学准备:
引入新课前,通过两个实际生活场景设疑,让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新知探讨:
1. 通过动手分圆片,让学生感受平均分配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到最后有剩余。
2. 学生尝试用除法算式表示分圆片的过程,并认识余数。老师示范如何书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揭示课题。
3. 学习如何读算式,并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 通过观察一系列的除法算式,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规律。首先是被除数变化,除数不变;接着是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化。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情况,余数都必须小于除数。
巩固练习:
1. 进行简单的口算练习,如246=和73=。
2. 用小棒进行实际操作,分别尝试摆三角形和五边形,观察剩余的小棒数量,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概念。
3. 对除法的“除”和余数的“余”进行解释和辨析。
4. 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课前的问题,如20个同学坐船游湖需要几条船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需要灵活应用有余数的除法。
在课堂的让学生分享他们通过这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和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