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干”与“地支”是我国古代历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特且充满智慧的创造,我们常简称为“干支”。这里的“干”指的是“天干”,主要表示流动、变化的状态,包括十个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支”为“地支”,主要表示稳定、固定的状态,包含十二个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一创造源于古代人们对日月星辰的长期观察,以及岁时季节变化规律的探索,将其作为推算历法、记录宇宙变化的重要符号。
天干地支并非简单的符号,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内在意义。在《史记律书》中,对于十天干的含义有着详细的解释:
甲,象征着生命的开始,表示万物从土中生长出来,故甲居天干之首;
乙,描述生物初出,形状幼弱,尚属弯曲状态;
丙,意味着已成苗株,有显著的发展;
丁,表示幼苗已经壮大;
戊,意味着苗壮繁茂;
己,表示事物发展的止而不进的状态;
庚,代表着事物发展的转折点,意味着下一物的开始;
辛,表示万物成果,新的生机孕育其中;
壬,有妊养的含义,表示下一命的孕育;
癸,则表示等待的涵义,即生物在春季时节等待生长。从甲到癸,表示生命经历始生、繁茂、盛壮到收藏的过程,循环往复。
对于十二地支,也有着类似的解释:
子,表示种子开始萌生;
丑,意味着事物开始纽曲欲伸,等待阳气的发生;
寅,表示发展;
卯,象征万物破土而出;
辰,表示万物舒展向上;
巳,代表盛旺;
午,表示长大成熟,为阴阳交替之时;
未,表示万物长成,有滋味;
申,意味着万物成熟;
酉,表示万物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