礻偏旁的字大多与神灵或祭祀有关,像神、仙、福这些字都带有这个偏旁。

礻偏旁的字大多与神灵或祭祀有关,像神、仙、福这些字都带有这个偏旁。

《说文解字》中的“示部”描述:“示,上天展示现象,显露吉凶,用以向人类揭示。它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代表‘天’,下部三垂则象征日、月、星。通过观察天文,可以洞察世间变化。示,与神祇有关的事务。所有属于示部的字都以此部为根基。”

这一部首在象形文字中表现为具体的符号。现今称之为“示”部,而非“礻”部。

在甲骨文中,“示”字形似两块石头搭建的祭台,也有的像祖先神主的形象,后来泛指所有的神灵。金文中的祭台底座变成了“小”,代表供桌的支架。经过隶书的演变,楷书写作“示”。从《说文解字》的解释来看,“示”可以理解为“天”(二)垂下的“指示”(日、月、星)。

“示”的本义是古人在祭祀祖先和神灵时所使用的祭台。因为祭祀被古人视为重要的活动,“示”逐渐引申为神灵的象征。由于古人对天文的崇敬,各种自然天象被认为是神灵显灵,向人们预示吉凶,因此“示”也引申为表示、显示的意思。作为部首的“礻”,其所属的字大多与祭祀、神明有关。

从古代文献可以看出,古人的天文知识相当普及。例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到,在三代以上时期,每个人都了解一些天文知识。“七月流火”是农夫都知道的节令;“三星在户”是表达新婚之喜的诗句;“月离于毕”是预测降雨的征兆;而“龙尾伏辰”则是儿童传唱的童谣。

太史公也曾经说过,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无论哪个时代的者都会观察日月星辰。到了五家、三代时期,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天文,不仅在国内区分了不同的地域和,还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天有日月,地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有星宿,地有州域。三光(日、月、星)是阴阳的精华,气本源于地,而圣人则掌管这一切。


礻偏旁的字大多与神灵或祭祀有关,像神、仙、福这些字都带有这个偏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