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有幸聆听了著名作家余华先生的,主题为《写作与人生》。他谈到写作也是一种需要运气的事情,有些作家天生具备独特的才华和灵气,能够创作出大放异彩的作品。他举了鲁迅、马尔克斯等人的例子来佐证这一点。无论是撰写文章还是创作诗歌,都需要那么一点灵感和天赋。而梁晓明的作品正体现了这种灵气,他的诗《忆长安——诗译唐诗集》中的文字犹如清泉流淌,自然清新。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这本诗集让我想起了一件童年趣事。那时,家里有一台DVD,哥哥带回了许多音乐碟片。受到音乐的熏陶,我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我现在对音乐的理解还停留在很浅的层次,但我曾经尝试着创作歌曲,其中有一句歌词是“小呀小小鸟……”。即使现在看来这首歌曲并不成熟,但我仍然为自己当年的尝试感到骄傲。相比之下,我在诗歌创作方面可能缺少一些灵气。
梁晓明在《忆长安——诗译唐诗集》的序言中表达了他的创作初衷。他一直创作现代诗,并想用现代诗的语言来重新诠释古诗。他提到的古诗对当今世界的诗坛,特别是的现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与山东大学中文系的袁中岳和吕家乡两位教授讨论过这个话题,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肯定。这激励他坚持下去,继续发掘诗歌的更多可能性。
梁晓明的白话译诗独具匠心,保留了诗歌的韵味,同时辞藻的运用也十分讲究。他尊重唐诗的原意,同时运用现代白话文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例如他的诗作《那树寒梅开放了几朵》,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王维的诗意,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真实与亲切。
如果你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一定能想象出这样的场景:黄昏时分,炊烟袅袅升起,老人拄着拐杖远眺归家的人群,心中期盼着未归的孩子。鸡的和狗的吠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乡村的生命交响曲。麦苗和桑叶在微风中摇曳,农人荷锄而归,相遇时寒暄几句。这是王维在《渭川田家》中描绘的画面,而梁晓明用现代白话小诗的形式将其呈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译作使得诗歌更加具有灵气,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韵。他的诗作不仅仅还原了唐诗的朴实,更将诗歌的韵味融入现代语言中,拉近了读者与唐诗的距离。他的译作让诗歌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读者的心灵。(原载《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