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年前的豫东平原冬夜,寒冷的北风席卷着枯叶拍打着窗户。那年我五岁,紧紧蜷缩在炕上,双眼紧紧盯着灶台上的玉米粥冒着热气。空气中弥漫着腌红薯杆咸菜的香气,姐姐仔细地擦拭着掉漆的搪瓷碗,妹妹的肚子已经咕咕作响,但大家都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那熟悉的自行车响声。
那天的夜晚,”哐当”一声,生锈的铁门被推开,父亲佝偻着背,推着自行车进入院子。我们就像一群雏鸟一样扑向归巢的老燕。车上载着供销社的盐袋和化肥包,后座还挂着沾满机油的修理箱。我紧紧地抱着父亲结冰的裤腿,他的粗糙的手蹭过我的脸:”爸,你累不累?”母亲在一旁默默添柴热粥,父亲总是重复那句:”以后就不要等我了。”但我们都知道,如果不等父亲回来就动筷子,母亲会不高兴的。
然而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加班到九点回家,餐桌上却是半碗已经凉透的外卖麻辣烫,塑料盒里的红油已经凝固。妻子和孩子在卧室刷短视频,客厅里传来”家人们点点关注”的电子声音。我想起了老宅斑驳的砖墙上,父亲用粉笔画的刻度——那是每年除夕给我们量身高的印记。我突然感到一种深深的遗憾。现代家庭的智能锁代替了传统的钥匙转动声,但也锁住了那份期盼已久的温情。
根据外卖平台的数据显示,有76%的家庭每周一起吃饭的次数不足三次。儿童发展中心的调研也显示,相对于90后来说,00后孩子对于”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期待值下降了41%。这并不是因为妻子们不愿意下厨做饭,而是因为丈夫们工作繁忙、孩子们需要课后辅导、妻子们忙于直播卖货等原因,都被困在不同的时空胶囊里。
近日路过城中村时,我看到修车摊的老汉就着搪瓷缸吃妻子送来的韭菜盒子,车铃铛在暮色里闪烁着微弱的光。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家风的传承不一定是大鱼大肉的豪华宴席上的规矩仪式传承下来的象征表现未必如何宏大却可以是极其细腻藏于普通生活中从父帮忙卸下货物的手指缝中体会到孩子从小开始身高成长的记录中系在永远为晚归人留的那盏灯里体现着家的温暖与关怀今夜让我们关掉外卖APP自己动手做一顿简单的饭菜等待钥匙转动的声音因为有些等待是永远不应该被时代格式化的等待夜晚在家中一家三口团圆用那份浓浓的温情给彼此传达最深的温暖和意义这是对家庭最美的诠释之一吧也是对下一代最好的传承教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