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晚上为什么要宵禁

古代晚上为什么要宵禁

“只闻其声,难见其影”,这是更夫职业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在宁静的街道之上,打更人洪亮的声音和铜锣的敲击声是夜晚的一道独特风景。他们是古代夜间的守护者,除了报时之外,还肩负着防火、防盗的任务,确保巡逻区域的安全。

过去的更夫大多是两人一组,一人提着灯笼,一人敲着铜锣。打更人可以说是古代最辛苦的工作之一,他们整夜不能入睡,每个时辰都要沿街鸣锣喊话一次,一夜需要敲五次。在没有计时工具的时代,更夫是人们最重要的时间证明,也是夜间安全的主要保障。

在古代,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晚上七点开始打落更,凌晨三点则是五更天,这时人们开始起床劳作或做家务,朝中的大臣们也开始准备上朝,这时更夫才能回家休息。

打更时常用的口号除了“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还包括“寒潮来临,请关灯关门”,“防贼防盗,请关门关窗”,“早睡早起,保重身体”等等。更夫根据滴漏或燃香来判断时间,口号也会随着时间和节气的变化而变化。

其实,打更人的职业最初与原始的巫术有关,主要作用并非报时,而是驱鬼。古人,认为夜间鬼门打开,会来到人间游荡,而五更天则是它们回去的时候。更夫不仅给人报时,还“给鬼报时”,告诉它们时辰已到,不要留恋人间。最初的打更人是由巫师担任的,后来才逐渐演变为民间的更夫。

打更的过程并非简单的敲敲梆子。在不同的时间点,打更的节奏和次数都有严格的规定。熟悉更声的人们,仅凭铜锣敲打的频率就能判断出此时的时间。

打更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前。当时的人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有些朝代夜间还有宵禁制度,所以早早就睡下了。随着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钟表的普及,打更人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如今,这种古老的职业已经濒临消失。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不寐》中写道:“深山五鼓鸡吹角,落月一窗鹅打更。”在现代城市中,霓虹灯闪烁的夜色里,落月和更声早已不复存在。那硬朗清贞的“小心火烛”声,如今也难得一觅其踪。

目前仍保留着打更习惯的是重庆的磁器口古镇。每晚都会有穿着马褂、提着灯笼的老者沿街鸣锣。那悠远的打更声伴随着磁器口的日落而起。“梆——”的一声,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夜游磁器口,感受这仅存的古老文化的韵味。


古代晚上为什么要宵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