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小年不一样的原因

南北方小年不一样的原因

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称之为小年,而南方的庆祝时间则晚一天,于二十四迎来小年。南北两地在过小年的时间上为何存在不一致呢?这一差异其实源自我国古老的“官四”传统。无论在哪一天过小年,其背后都蕴人们对来年幸福安康的美好祈愿。

小年,又称小岁、初岁、小新岁或交年等。最早在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便有文字记载:“其明日,便是‘小新岁’。”这里的“其”指的是腊日,也就是进行腊祭的日子。而小年就是在腊日的第二天庆祝。

民谣中有“年到年到,糕糖祭灶”、“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四,灶王爷上天”等说法,提到了“糖瓜”和“祭灶”。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在这一天,灶王爷会向汇报家庭情况,影响一家人的祸福吉凶。人们会用糖瓜来祭祀,希望灶王爷在汇报工作时能多说好话,保佑全家吉祥平安。

早些时候,腊日的日期并不固定,因此小年的日期也随之变化。到了宋代,小年被固定在腊月二十四。而在清代,皇家祭灶仪式被定在腊月二十三举行,这一传统影响了民间,使得北方大部分地区逐渐以二十三为祭灶日。而南方虽然受影响较小,但也逐渐出现了“官四”的地域性差异。

小年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今,北方大多在二十三祭灶,而南方则多在二十四祭灶。祭灶过后,人们便进入了忙年的阶段,“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人们忙着除旧布新,满怀期待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本文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的研究员,经过本报记者施芳的采访整理并在《日报》上发表。


南北方小年不一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