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开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绿,从远处的模糊到近处的清晰。一推开门,最先接触到的绿色,是这些亲近无比的竹子。
我对竹子有着特别的好感。不是因为捉竹牛的乐趣,也不是因为竹笋的美味,而是因为竹林本身,带给我们这些在乡村长大的人无数的回忆。竹子被赋予“四君子”“岁寒三友”等美好的称号,让我心生自豪,仿佛自己也随着这些生长在屋边的竹子而变得高尚。
在我们这里,无论竹子的数量多少,哪怕只是一丛,也都被称为竹林。只有竹子才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因为我没有见过一棵竹子孤独地生长,至少它们总是丛聚在一起。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中的秘密,原来独竹并不成林。诗意的语言、熟悉的情境,都在述说着竹子的坚韧和顽强。要想生存,竹子必须丛生、必须成林。虚心挨着虚心,高尚挨着高尚,它们互相扶持、互相赞赏,让“竹格”在岁月中感动人心。如果竹子独自生长,恐怕难以抵挡风雨,就像高尚面对卑劣时的无奈。
竹子虽然选择成林,但也并未放弃独善其身。它们在时间中发出猎猎声响,感染着过往的行人。选择与竹为邻,其实与智慧无关——尽管有“竹林七贤”的典范,但如今又有多少人敢在竹下自称贤人呢?人们追求贤良的心从未断绝,走向贤良的路也依然宽广。
有句俗话说,“人善被人欺”,这听起来与“雪重折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一个通俗一个高雅。我的邻居是一位守信且单纯的老板,他经常向我倾诉被熟人欺骗的委屈。尽管他多次表示“吃一堑,长一智”,但依旧难以避免再次遭受类似的困境。近日,他又被邻居欺骗,让我不禁想起即将来临的寒冷天气和即将到来的雪,那时折竹之声又将响起,给夜晚读书或思考的人增添一丝愁绪。
在城市中行走多次,很少能看到竹子的身影,倒是那些名贵的花和树随处可见。门前的竹子,即使在雪压之下会折断一些,也无法阻止它们来年更加繁茂的生长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