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重庆报道——重庆日报记者李晟专访》
随着镜头的深入,宝藏的细节逐渐显现。在5月19日的重庆三峡博物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一场关于民间收藏品的公益性鉴定咨询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亮点活动,此次活动首次引入了手持式光谱仪,为市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使鉴定咨询更为便捷。
活动现场,收藏品的鉴定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专家们对藏家带来的各类藏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鉴定,涉及金属器、陶瓷器、书画、玉器以及杂项等五大类别。四位具有丰富经验和文物鉴定资质的专家为咨询者提供了免费的文物鉴定服务,传授鉴藏知识。
当天,共鉴定了60件民间收藏品,服务公众19人次。专家们耐心与每位咨询者交流鉴别要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收藏观念,普及文物鉴藏知识。咨询者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期待未来有更多机会与专家现场交流学习。
在鉴定的藏品中,“元青花”的鉴定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件绘有青色花纹的白色瓷碗,经过专家通过数字放大器的仔细辨别,以及对苏麻离青料的详细分析,最终被认定为“元青花”存疑。研究馆员彭学斌指出,“元青花”的鉴定关键在于其特殊的呈色和纹饰笔道中的色料聚缩现象,而苏麻离青料的特殊呈色是元青花最难仿制的部分。他还提醒藏友在鉴别时要区分国产青料和进口青料的不同特征。
现场还有一块被称为家传的“田黄”接受了专家的鉴定。经过专家反复查看和手持式光谱仪的检测,确认该“田黄”存在问题。专家指出,玉器在民间收藏中备受喜爱,但收藏者鉴别能力有限,常将化学合成品误认为是真玉。专家建议在收藏入门时避免选择玉器作为首选。
另一件引起关注的藏品是一件被称为“粉彩松石绿地吉祥纹饰兽耳瓶”的瓷器。虽然视觉上给人精美的感觉,但经过专家和仪器的权威鉴定,确认其为赝品。彭学斌指出,该瓷器的颜料、花纹和瓶底的落款都存在明显问题,特别是使用化学颜料绘制而成的“百花不落地”花纹和“雍正年制”的落款也存疑。
此次民间收藏品公益性鉴定咨询活动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宝贵的鉴定机会,还普及了文物鉴藏知识,有助于市民树立正确的收藏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