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是广西北海市的地标,位于广西南端,面向南海,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欢迎来到我的北海故事

关于北海老街

大家好呀,我是住在北海的阿北,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海人。今天想跟大家好好聊聊我的北海,特别是那座让我心心念念的地标——老街。

说到北海老街,那可真是我们北海的啊!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者,见证了北海的百年风雨,也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老街全长不过几公里,但每一条石板路、每一座骑楼都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清晨,老街上已经热闹非凡,卖早点的摊子冒着热气,赶着上班的人们脚步匆匆;傍晚,夕阳把老街染成金色,摇着蒲扇的老奶奶们坐在门口闲聊,孩子们追逐嬉戏。这就是我的北海老街,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人情味的地方,也是我心中最美丽的地标。

第一章 老街的百年沧桑

说起北海老街的历史,那可就悠久了!我们北海的老街,其实正式名称叫做珠海路,是清末民初时期建成的。那时候的北海,已经是南海贸易的重要港口了。

据老一辈人讲,珠海路最初是由英国人设计和修建的,那时候的老街完全是西式风格,骑楼林立,街道宽阔,两旁种满了高大的椰子树。走在那样的老街上,感觉自己就像是在某个南美的首都一样。

我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老街的故事。爷爷说,他小时候的老街可热闹了!那时候的老街不仅是商业中心,更是文化交流的场所。各种肤色的商人、水手、传教士在这里,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商品。

老街上的店铺琳琅满目,从布匹绸缎到海产干货,从五金杂货到钟表眼镜,应有尽有。记得爷爷说,他小时候最爱去老街上的”老凤祥”银楼,那里做的银饰可精致了,一个银项圈都要卖到十几块大洋呢。

老街的沧桑变化也让我印象深刻。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老街上的很多骑楼都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简陋的平房。那时候的老街失去了往日的风韵,显得有些萧条。改革开放后,北海开始重建老街,慢慢恢复了原来的面貌。重建的老街虽然恢复了外表,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直到近几年,加大了对老街的保护力度,不仅修缮了骑楼,还恢复了老街的照明系统,晚上亮起的霓虹灯让老街焕发出新的光彩。

有研究表明,像北海老街这样的历史街区,在保护过程中面临着”现代化”与”原真性”的矛盾。学者凯文·林奇在《城市意向》一书中提到,好的城市空间应该让人有归属感。北海老街之所以能成为我们心中的地标,正是因为它保留了许多”城市意向”——那些让人产生情感连接的元素。

比如老街上的石板路,凹凸不平的路面记录着岁月的痕迹;比如骑楼上的彩色玻璃窗,透出的光线有着独特的韵味;再比如老街上的叫卖声,那些熟悉的吆喝声已经成为了北海人共同的记忆。

第二章 老街的建筑艺术

北海老街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是中西合璧的典范。走在老街上,你既能看到典型的岭南骑楼风格,又能感受到西式建筑的影子。这种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北海的历史有关。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北海在明清时期就有大量的外国商人来到这里贸易。这些商人带来了西方的建筑理念,与本地工匠一起,创造出了独特的北海骑楼建筑。

我特别喜欢老街上的那些骑楼。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将商店的上部延伸出来,形成遮阳避雨的走廊,行人可以在走廊下行走,而商家则可以在楼上营业。这种设计既方便了行人,也保护了商品,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建筑构思。

老街上的骑楼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外观装饰却非常讲究。比如柱子上的雕刻、墙面的彩绘、门窗的样式,都充满了艺术气息。每座骑楼的风格都不完全一样,有的华丽,有的朴素,有的带有传统的元素,有的则完全是西式风格。

老街的建筑也体现了北海的地域特色。作为海滨城市,北海的建筑风格自然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影响。老街上的很多建筑都采用了通透的设计,比如大面积的玻璃窗、推拉门等,这样既能保持室内采光,又能让人感受到海风。老街的建筑色彩也很有特色,多以白色为主,搭配绿色的植物,显得清新明快。

关于北海骑楼建筑的研究,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案例就是广州的骑楼街。广州与北海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张松教授对广州骑楼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近代广州城市形态研究》一书中指出,广州骑楼的形成是西方建筑技术与传统建筑实践的融合。北海的骑楼虽然不如广州那么多,但同样体现了这种融合的特点。比如北海老街上的很多骑楼,其柱子采用了传统的石柱形式,而屋顶则完全是西式风格;有的骑楼则将传统纹饰融入了西式建筑中,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第三章 老街的商业文化

北海老街的商业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那时候的老街就是北海的商业中心,各种商铺林立,热闹非凡。

我小时候经常跟着奶奶去老街买东西。奶奶说,她小时候的老街可热闹了!那时候的老街上有各种各样的小摊贩,卖的东西五花八门。最吸引人的要数海产摊了,新鲜的鱼、虾、蟹、贝类在这里都能买到,而且价格便宜。

奶奶说,她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老街上的”阿婆虾”,那虾又大又鲜,只要钱一斤,奶奶每次都要买上一斤回家炒着吃。除了海产,老街上的布匹绸缎也很有名,那时候的老街有十几家布店,从普通的土布到华丽的绸缎,应有尽有。

奶奶说,她结婚时的衣服就是在老街上的”永昌布店”买的,那件红色旗袍到现在还珍藏在家里。

老街的商业文化也体现了北海的地域特色。作为海滨城市,北海老街的商业文化自然与海洋密切相关。老街上的很多店铺都专门经营海产品,从新鲜的鱼、虾、蟹到各种干货,种类齐全。这些海产品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销往周边的县市。

老街的商业文化也很有地方特色,比如老街上的很多店铺都采用了传统的经营方式,比如”明码标价”、”一钱一货”等,这些传统商业文化至今仍在老街保留着。

关于老街商业文化的研究,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就是成都的宽窄巷子。宽窄巷子与北海老街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都是清末民初时期形成的商业街区。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的王挺教授在《老成都的街巷文化》一书中指出,宽窄巷子的商业文化保留了成都”茶馆文化”、”市井文化”的传统。北海老街虽然与宽窄巷子有所不同,但同样保留了”市井文化”的特点。比如老街上的很多店铺都是家族经营的,几代人都在这里开店,这种经营方式体现了北海老街的商业传统。

老街上的商业活动也很有地方特色,比如老街上的很多店铺都会在节假日举办各种促销活动,这些活动已经成为了北海人的一种文化习惯。

第四章 老街的文化生活

北海老街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北海老街就是各种文化交汇的地方。明清时期,这里就是文人墨客的地方。据说,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曾到过北海老街,比如明代航海家郑和、清代诗人张维屏等。这些人物在北海老街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丰富了北海的文化内涵。

我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这些故事。爷爷说,他小时候的老街文化生活非常丰富。那时候的老街上有各种书社、茶馆、戏院,是北海人重要的休闲所。

最吸引人的要数老街上的”三和戏院”,那里经常有各种戏曲表演,从京剧到粤剧,应有尽有。爷爷说,他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就是三和戏院,每次去都要坐到天黑才回家。除了戏院,老街上的书社也很受欢迎,那里可以租到各种书籍,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小说,应有尽有。

爷爷说,他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是《红楼梦》,每次都要借来反复阅读。

老街的文化生活也体现了北海的地域特色。作为海滨城市,北海老街的文化生活自然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老街上的很多文化活动都与海洋有关,比如老街上的渔民节、海洋文化节等。这些文化活动不仅展示了北海的海洋文化特色,也丰富了北海人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