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把最后两张信用卡销了!再也不用记还款日、算分期利息,终于轻松了!” 最近,社交平台上不少年轻人晒出 “销卡截图”,配文里满是解脱。
曾经,银行柜员追着推销、商场门口送礼品办卡,年轻人钱包里塞个三五张信用卡都算少的;如今,有人从 7 张砍到 1 张,有人干脆一张不留 —— 这届年轻人,为啥突然把信用卡当成了 “累赘”?

先看组数据:信用卡正在 “缩水”,不是银行不发,是年轻人不想要了
别觉得 “弃信用卡” 是个别现象,数据早给出了答案:
2024 年一年,全国信用卡数量直接少了 4000 万张;到 2025 年上半年,又少了 1200 万张。1214 家上市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半年就缩水近 2000 亿,11 家银行直接出现业务收缩。
更明显的是 “用卡热情” 降温:12 家主要银行的信用卡消费金额,同比降了 11% 还多,有的银行甚至降超 18%。不是年轻人不花钱了,是花钱的方式里,没信用卡什么事了。
有人在采访里说:“之前为了薅羊毛办了 5 张卡,后来发现权益越来越水,积分换杯星巴克要花 3 万消费,还得抢;卡多了还容易忘还款,干脆销到只剩 1 张应急,现在连应急都用不上了。”

年轻人为啥不想要信用卡?3 个核心原因,戳中太多人痛点
不是年轻人 “变心快”,是信用卡的 “存在感”,早就被生活里更方便的选择比下去了,再加上一堆 “坑”,谁还愿意留着?

1. 支付习惯变了:扫码 1 秒搞定的事,谁还折腾信用卡?
先问大家一个日常场景:买奶茶、付饭钱时,你是先掏手机扫码,还是翻钱包找信用卡、等店员拿 POS 机?
答案几乎都是前者。微信、支付宝覆盖了 98% 的线下场景,点开付款码一扫,1 秒完事;就算要 “先花后还”,花呗、白条开通不用跑银行,没年费,分期期数还能自己选,额度也够日常用。
反观信用卡:找 POS 机得等,输密码、签字一套流程下来,后面排队的人都要催;要是遇到 POS 机信号不好,付个钱能急出一身汗。“方便” 这关,信用卡早就输了。

2. 消费观念醒了:“超前消费” 不香了,谁想被催收追着跑?
这几年失业率压力大,年轻人的消费观早就从 “敢花敢贷” 变成了 “稳字当头”。
有数据说,现在 4% 的年轻人直接选 “高储蓄低消费”,35% 的人干脆不用任何信贷产品 —— 不是没钱花,是怕 “还不上” 的麻烦。
之前有网友吐槽:“信用卡欠了 3000,忘了还,没过多久利息滚到快 5000;催收电话从早打到晚,连我爸妈、同事都接到了,社死到想换工作。” 这种 “花钱一时爽,还款火葬场” 的经历,谁踩过谁怕。
3. 信用卡自身的 “坑”:年费藏陷阱、权益缩水,套路太多
如果说前两点是 “外部竞争”,那信用卡自身的问题,就是 “自断后路”。
最让人糟心的是 “隐形成本”:明明办卡时说 “刷 3 次免年费”,结果忘了刷,休眠卡照样扣钱;分期利息算得比数学题还复杂,有人透支 3 万,最后连本带利要还 6 万,问客服还说 “按合同算的”。
还有 “权益缩水”:以前积分能换机票、酒店,现在花 3 万消费才换杯星巴克,还得卡点抢;优惠规则写得像 “绕口令”,好不容易凑够条件,却发现 “活动已结束”。
更别说信任危机:办卡时业务员藏着掖着条款,逾期了就来暴力催收,投诉量一年比一年多。“套路比实惠多”,年轻人自然不想再买单。

银行急了:清理睡眠卡、推萌系卡,能挽回年轻人吗?
面对年轻人的 “冷遇”,银行也在想办法 “自救”:
2024 年,光清理长期不用的 “睡眠卡” 就注销了 1.2 亿张;为了吸引 Z 世代,还推出 “卡皮巴拉” 这种萌系主题卡;有的甚至尝试把信用卡嵌入微信、支付宝,想蹭一波移动支付的流量。
但年轻人买账吗?评论区里的声音很真实:“卡面再可爱,不如免年费实在”“就算嵌进微信,我付款还是会先点花呗”“高端卡的机场贵宾厅我用不上,基础卡的权益又没用,留着干啥?”
显然,光靠 “换卡面”“嵌场景” 这些小技巧,抓不住年轻人的心。银行真正该改的,是 “诱导负债” 的旧思路 —— 别再玩年费陷阱、权益缩水的套路,多给点透明的规则、实用的福利,才是关键。
最后想说:年轻人弃的不是信用卡,是 “麻烦”
信用卡没消失,只是从 “人手必备” 变成了 “理性选择”。年轻人不是拒绝信贷,是拒绝 “被套路的负债”;不是讨厌支付工具,是讨厌 “不实用的麻烦”。
如果有一天,银行能把年费讲清楚、利息算明白、积分换得到,不用催着办卡、不用逼着消费,或许信用卡能再走进年轻人的钱包 —— 毕竟,谁会拒绝一个 “方便、透明、实惠” 的工具呢?
你现在还在用信用卡吗?是留了 1 张应急,还是早就全销了?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