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二类拨款方式揭秘:全额还是差额
公益二类拨款方式揭秘:全额还是差额
欢迎各位读者朋友,我是你们的写作伙伴,今天要和大家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公益二类拨款方式揭秘:全额还是差额》。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公益一类”、”公益二类”这些词,但具体是啥意思,怎么拨款的,可能就有点模糊了别急,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给大家好好说道说道
背景:公益二类拨款,你真的了解吗
咱们先来聊聊背景。在咱们国家,公共服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这三类机构的性质、功能都不太一样,所以对它们的财政支持方式也完全不同。其中,公益二类机构是最常见的,像我们平时去的公立医院、高等院校、非营利性的科研院所等等,都属于公益二类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就要问了:”公益二类拨款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呢?是全额拨款还是差额拨款呢?”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因为根据不同的机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拨款方式都可能不一样。今天,我就想给大家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得明明白白
第一章:公益二类的定义与特点
什么是以公益二类为主的机构
咱们得搞清楚,到底哪些机构属于公益二类。简单来说,公益二类机构是指那些”有市场配置资源能力,但同时也承担着公共服务的机构”。这话听着有点绕,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比如我们常去的公立医院,它既能通过看病收钱,也有补贴再比如我们上的大学,学生交学费,学校也能通过科研、社会服务等方式获取收入。这些机构,既不是完全靠养活的(像公园、博物馆那样),也不是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像制公司、商场那样)
公益二类的特点有哪些
公益二类机构有几个显著特点:
1. 双重属性:既有公共服务属性,又有市场配置资源能力。这一点特别重要,它决定了公益二类的拨款方式不可能像公益一类那样全额拨款,也不像公益三类那样完全自负盈亏。
2. 收支两条线:虽然不完全是全额拨款,但通常会保基本。也就是说,机构的基本运行费用,比如人员工资、基本设备维护等,会给予保障。
3. 差额补助:这是公益二类最典型的特征。会根据机构的功能、服务对象、成本等因素,给予一定的补助,但补助金额通常不足以覆盖所有开支。
4. 绩效考核:公益二类机构的补助金额,往往和绩效考核挂钩。做得好,补助可能就多;做得不好,补助可能就少,甚至被取消。
第二章:全额拨款与差额拨款的区别
全额拨款是怎么回事
说到这里,咱们得先搞清楚什么是全额拨款。简单来说,全额拨款就是把机构的所有开支都包了,机构不需要自己创收。典型的全额拨款机构,比如我们的各级博物馆、纪念馆、公园等。这些机构几乎不收门票或者门票收入很少,全部运行费用都靠财政
全额拨款的好处显而易见:机构可以专心搞公益,不用担心资金问题。但缺点也很明显:容易导致机构缺乏效率,因为反正钱都来了,干嘛要创新呢。而且,如果财政紧张,这些机构第一个就面临生存危机
差额拨款到底差多少
再来说说差额拨款。差额拨款,顾名思义,就是只给一部分钱,剩下的自己想办法。公益二类机构基本都是差额拨款,但”差多少”是个变量。有的机构可能补助比例很高,接近90%;有的机构可能补助比例很低,只有30%左右
这个差额比例怎么定的呢?主要考虑这几个因素:
1. 机构性质:服务对象是谁?是服务全体公民,还是特定人群?服务特定人群的机构,补助可能会少一些。
2. 成本高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运营成本差异很大。比如北京的一所大学和西藏的一所大学,运营成本肯定不一样,补助自然也不同。
3. 市场配置能力:机构自己创收的能力如何?比如医学院校,因为可以培养医生,所以市场化程度较高,补助比例可能就低一些。
4. 社会效益:机构的社会效益如何?社会效益越大的机构,补助可能就越高。
第三章:公益二类拨款的具体操作方式
财政补助的具体形式
公益二类的财政补助,主要有两种形式:
1. 基本支出补助:这是最常见的补助形式,主要用于保障机构的基本运行。比如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基本设备维护等。这部分补助通常是”保底”的,确保机构能正常运转。
2. 项目支出补助:这种补助是”看项目”的。机构如果有特定的科研项目、服务项目,可以申请项目补助。项目补助通常金额较大,但需要机构自己配套一部分资金。
补助标准的制定
那么,是怎么确定补助标准的呢?这可是个技术活。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定员定额:根据机构的人员编制、设备配置等,制定一个基本的支出标准。比如每名员工每年的基本支出是多少,每台设备每年的维护费用是多少。
2. 服务成本:根据机构提供服务的实际成本,制定补助标准。比如一所医院,看一个病平均需要多少钱,就会根据这个标准给予补助。
3. 绩效考核:机构的年度考核结果,会直接影响下一年度的补助标准。考核优秀的,补助可能会增加;考核不理想的,补助可能会减少。
实际案例:某省公立医院拨款情况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我给大家举一个实际案例。比如某省的一家公立医院,2022年的情况是这样的:
– 全院职工500人,其中医生300人,护士200人
– 年总收入5亿元,其中收入4.5亿元,科研收入0.5亿元
– 年度补助1亿元,占运营总成本的20%
这家医院属于典型的公益二类机构,补助主要用于:
1. 人员工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0%发放,全年约6000万元
2. 基本设备维护:每年约2000万元
3. 日常运营:剩下的2000万元用于水电、办公用品等
可以看到,这家医院虽然能自己创收,但补助仍然是其运营的重要支撑。补助比例虽然不是很高,但作用不可小觑
第四章:公益二类拨款的历史演变
早期的全额拨款模式
回过头看,公益二类机构的拨款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开放初期,很多公益二类机构都是全额拨款。那时候,财政比较宽裕,也愿意把机构养起来,确保公共服务不缺位
但后来,随着财政压力增大,开始探索新的拨款模式。19发文要求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其中就包括事业单位的拨款方式。从那时起,差额拨款逐渐成为主流
开放后的转型
开放后,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开始意识到,让机构自己”造血”的重要性。于是,公益二类机构的拨款方式开始转型:
1. 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机构通过提供服务、开展科研等方式创收。
2. 绩效工资: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大锅饭”工资制度,改为绩效工资,激发员工积极性。
3. 项目化管理:的补助越来越倾向于项目,机构要想获得更多资金,就必须拿出有说服力的项目方案。
新时期的调整
进入21世纪后,公益二类机构的拨款方式又有了新的调整。特别是2012年,发文要求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其中就包括完善财政补助方式。这次的主要思路是:
1. 提高补助精准度:根据机构的功能、服务对象、成本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补助标准。
2. 加强绩效考核:补助金额和绩效考核结果挂钩,优奖劣罚。
3. 引入第三方评估: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公益二类机构进行评估,确保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五章:公益二类拨款的未来趋势
公益二类机构将面临哪些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益二类机构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比如:
1. 财政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公益二类机构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而财政却可能面临更大压力。
2. 市场竞争:随着民营机构的进入,公益二类机构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受到挤压。
3. 深化改革:对事业单位改革的力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公益二类机构的生存环境可能会发生变化。
拨款方式可能的方向
面对这些挑战,公益二类机构的拨款方式可能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 更加注重绩效:补助金额和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的力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2. 更加注重精准:根据不同机构的特点,制定更加差异化的补助标准。
3. 引入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益二类机构的运营。
4.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社会需求、成本变化等因素,动态调整补助标准。
国际经验借鉴
其实,国外在公益类机构的财政支持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比如德国,其公立医院的运营模式就很有意思:
1. 保基本:主要负责保障医院的基本运行,比如人员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