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成都反扑,一名感染了新冠肺炎的女生因公开行动轨迹而遭遇网络。此事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选择留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避免看到此类令人不安的新闻。
而近期另一事件也引发广泛关注:美团外卖被曝利用大数据算法对会员进行“杀熟”,即对同一单外卖,开通会员的用户反而要比非会员支付更高的价格。这一事件迅速登上热搜,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遇到的“被杀”经历,意识到“会员更贵”并非个例。
随着这些事件的发生,人们再次引发对“信息茧房”这一热点词的关注和讨论。究竟何为信息茧房?它的形成原因?对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是否应该走出茧房?针对这些问题,外交学院教授施展老师在其新作《破茧》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
在当今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受制于电视节目和报纸的时间节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搜索、观看、阅读。海量的信息争夺用户的眼球,渴望占据更多时间,形成流量。推荐算法应运而生,基于用户的阅读习惯和购买习惯,迅速摸清用户喜好,推送最感兴趣的内容。
每个人的阅读时间都被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填满,没有精力去涉猎其他领域;每个人阅读的内容都不尽相同,导致公共话题进一步分散。这就形成了现在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概念——“信息茧房”。
推荐机制大大减少了人们接触不同信息的机会,使人们迅速进入了单向度的信息茧房。人们觉得自己随时随地了解世界,实际上这只是因为总能看到感兴趣的东西,获得了舒适的错觉。
信息茧房看似丰富多彩,实则营养极不均衡:既有观点不断重复,个人既有的价值取向和认知也在不断强化,不同茧房之间的壁垒日益加深。人们越来越不习惯与不同观点共存,进行公共辩论的能力迅速下降。
社交媒体的出现,击穿了人们社会交往所依赖的物理空间,取消了“公共领域”的“公共性”。私人性社交媒体容易聚合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他们的日常讨论、互动会不断强化既有观点和立场,进一步加强“茧房”效应。
面对公共性社交媒体中的陌生人,即便天天在网上对话,也可能永远没有线下见面的机会。网络社交只剩下单一的身份维度,社交关系变得非常轻,一言不合便可能产生冲突。线下社交的多重身份维度可以节制个人情绪,而线上却没有这种机制,导致网络环境中经常出现互相谩骂的情况。这一切都与这种轻社交的逻辑直接相关。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推荐算法、社交媒体商业模式的广泛应用,批判其社会效果的意义有限。真正应该追问的是如何突破信息茧房的状态。近年来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如等直接击穿信息茧房的壁垒让人们走出舒适区进入同一事件场域但很多人已不习惯与不同观点共存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大部分在信息茧完成社会化过程结果是在没有观念意义的公共空间中人们在走出茧房时容易在网络上以情绪宣泄的方式争吵缺乏基于逻辑辩论的习惯和愿望社交媒体时代的轻社交特征使人们没有节制情绪的动力争吵很快升级丝毫无助于认知的提升反而让人感受到对手的恶意进而强化自己的立场形成二阶茧房社会陷入更加的状态
然而这其中也可能孕育着新的可能性人们虽然可以躲在茧房里避免看到伤害但在现实世界中各种问题依旧存在茧房所提供的虚假舒适无法解释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需要人们走出茧房重新达成共识面对更多的公共事件频繁的黑天鹅会逐渐让人陷入普遍的恐慌和焦虑之中从而有了重新达成共识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