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蔬菜或水果,我们非常熟悉。但你是否好奇过,为什么它被称为黄瓜呢?它的名字背后隐藏着一段有趣的历史。
其实,黄瓜刚传入中原时,它被称作胡瓜。这一称呼中的“胡”,是指西域。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了黄瓜的种子。这种瓜就被称为胡瓜。这一叫法流传了很长时间。
到了后赵时期,者石勒对“胡”这一称呼产生了反感。他是一位来自匈奴别部羌渠部落的后裔,但自祖父那一代起就生活在中原地区。他制定了一条法律,禁止在语言和文章中使用“胡”字。
有一天,樊坦在朝见石勒时,因匆忙而衣冠不整。当石勒询问原因时,樊坦回答说自己早上睡过了头,胡乱披上衣服就赶来了。意识到犯了禁后,樊坦急忙请求原谅。石勒便借此机会询问樊坦关于胡瓜的称呼。樊坦机智地回答,用“黄瓜”替代了“胡瓜”,从而得到了石勒的赞赏和推广。
那么,为什么樊坦当时选择了“黄瓜”这一称呼呢?实际上,我们平时所吃的黄瓜,是在其未完全成熟时采摘的。在古代,尤其是农村,由于生活条件有限,人们通常等到黄瓜成熟后才采摘食用。成熟后的黄瓜,其表皮和籽呈。樊坦将“胡瓜”改为“黄瓜”,并非忽视其颜色,而是基于当时人们食用的黄瓜实际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至今在南方许多省份的方言中,黄瓜仍被称为胡瓜。这是因为后赵的区域主要涵盖北方地区,而南方则在其他的之下,因此石勒的推广并未影响到南方方言的称呼习惯。南方地区依然保留了古老的称呼“胡瓜”。这段历史为我们揭示了语言、文化和地域之间的深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