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位于福建省的北端,是闽、浙、赣三省的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宜中温型食用菌如竹荪的生长。近年来,随着竹荪的保健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其消费不断扩大,市场价格稳中有升,推动了当地竹荪生产规模的扩大。为了进一步推动竹荪产业的持续发展,提高菇农的综合生产效益,本文将详细介绍竹荪栽培的关键技术。
在浦城地区,竹荪的栽培时机主要在阳历的2月中旬至3月下旬。进入5月中旬后,随着竹荪菌丝长满培养基,其逐渐形成菌索并陆续扭结成菌蕾。而到了9月下旬,当气温降至23℃以下,竹荪的生产周期便告一段落。
栽培场地的选择至关重要,需考虑地形、水源、交通及土质等多方面因素。宜选择向阳、开阔、近水源、排灌方便、交通便捷的山地或缓坡地。土质方面则要求疏松透气、腐殖质含量高、保水渗水性能良好。
栽培竹荪的主要原料包括各类有机物质,如竹类、阔叶树木屑、谷壳等。原料的投放量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每667 m²的干重投料量在4000~5000 kg之间。堆料发酵是栽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注意堆料的温度和翻堆的时机。
铺料与播种环节需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料畦的宽度、料的厚度以及播种的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播种后需进行覆土,覆土的厚度和土壤颗粒的大小都需适中。覆土结束后还需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工作,如保温保湿等。
发菌阶段的管理是竹荪栽培的关键环节之一,主要通过调温控湿来控制畦内度及通气量。除草则是另一项必要的农事活动,需注意避免损伤菌丝。
遮阳是竹荪栽培中的重要措施,可通过搭建遮阳棚来实现。出菇管理阶段则需重点控制湿度和温度,根据不同阶段的气温变化调整管理措施。
采收与干制是竹荪栽培的最后两个环节。采收时需注意不要损伤子实体,干制则需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以保证干品的品质。
通过以上关键技术的掌握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竹荪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帮助菇农提高生产效益。浦城县的竹荪产业在不断发展和壮大中,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