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日子里,他虽被限制离境,形同,但并未消沉。在这四年间,他写下了多篇流传千古的诗文,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这些作品正是他在面对生命空间上的局限与时间上的短促时,寻求自我安适的体现。

在文章中,苏子与客同游赤壁,但并未直接提及客人的名字。这是因为“乌台诗案”后,许多友人受到牵连,苏轼为避免尴尬与再次惹祸,选择不直呼其名。此举也反映出他处世的谨慎与深思熟虑。文章书写完毕后,他并未轻易示人,仅在极少数友人间传阅,可见其对待文字的严谨态度。

壬戌之秋的七月既望,月色如水,清风徐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杯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他们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船行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歌中述及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他们望向远方的,仿佛在天地一方的某个角落。有客吹起洞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仿佛能舞动深涧中的潜龙、触动孤舟上的寡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但它们从未真正消逝。盈虚者如彼,但最终并无增减。若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间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若从不变的角度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此言一出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之后他们相与枕藉于舟中酣然入梦不知东方之既白。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