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喜欢夏侯徽

司马昭喜欢夏侯徽

咸熙年间,晋公、相国司马昭的已近十年,即将晋升为晋王。此时的司马昭威震天下,平定蜀汉与钟会之乱后,其名望达到了顶峰。曹髦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正是天下人对他形象的写照。摆在司马昭面前的难题并非是即位登基、改元开国,此等大事已成定局。他真正忧心的,是司马家族的未来走向。

晋朝奠基之祖司马懿历经风霜,发迹于高平陵后。他平定了王凌的叛乱,同年虽辞世,但其影子却始终笼罩着大魏国政。其子司马师接掌魏国,成为司马家“河”的主流。而司马昭作为同父同母的弟弟,成为了这“河”中最大的支流。

司马师与司马昭,作为司马懿的嫡子,肩负着家族的重任。按常理而言,司马师的突然离世,本应由其子继承大业。但为何这重担落到了弟弟司马昭的肩上?是因为司马师没有子嗣吗?

司马师生有三妻,其中元妻夏侯徽为司马家育有五女。在无男丁继承的情况下,司马昭便将自己的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大哥。这好似大河有干流有支流,而“司马河”的支流司马昭又衍生出更多支流,其中一条竟与“司马河”的干流交汇。那么,为何司马攸未曾承继司马师之业呢?

司马攸年幼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望,深受祖辈与父辈的喜爱。他在年仅八岁时便因父亲的逝世而接掌重任。面对家族的未来走向,《晋书》中记载他如何聪颖、仁孝、温和。这样的他,又怎会不受父亲司马昭的喜爱?他在选择继承人时却面临两难抉择。

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作为第三代中的第一个男丁,且为正妻所生,一直被家族视为重点培养对象。他虽不及弟弟天资聪颖,但继承了父祖的谋略与才能。尽管后世对他在大事及私人生活上有所诟病,但从整体上看,他仍可算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一方面是按照周代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司马炎作为长子本应承继大统。司马昭深知自己的源于哥哥司马师,他也曾表示希望让“司马河”回归司马师一脉,立司马攸为继承人。作司马师的宗法上的儿子,司马攸承位也符合宗法制。

面对废长立幼可能带来的混乱,司马昭及其幕僚深感忧虑。他们引经据典,以历史为鉴。从郑武公之妻宠子导致共叔段之乱,到袁绍因宠幼子袁尚而疏长子袁谭导致兄弟相争,再到刘表逝世后蔡夫人立幼子刘琮随后投降曹操等事例,都让他们明白废长立幼的危害。

若册立司马炎为继承人,则有违司马昭之前的承诺,也打乱了司马家的传承系统。那时天下本就是司马师的,在司马师逝世后,司马攸承袭了爵位并继续侍奉养母羊徽瑜,已给世人留下印象——司马攸是司马师的正统继承人。

于是,司马昭便面临了这两个都正确但也都错误的选择。最终在封王的同时册封司马炎为王太子。四个月后,司马昭中风猝死。其后人继承基业的过程虽历经波折与纷争,但终究建立了晋朝。

因为太子司马衷的和对司马攸贤能的推崇引发的继承争议之声从未停歇。晋朝之后的历代君主却与最初开创基业的司马师、司马昭的后代再无关联。那“司马河”最终流向了三弟司马伷一脉。

这样的难题实则是古代宗法制度自身的矛盾所致。纵观整个历史进程也难以找到如此明显宗法制矛盾的事例。我们站在历史的高点上认为册立司马攸更好但那时的司马昭又怎会知晓?历史的本质也在于此。


司马昭喜欢夏侯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