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饭时常常大汗淋漓是怎么回事?是体内热量过多还是其他原因呢?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医有什么独到的解决方法?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出汗是新陈代谢的正常现象,但如果出汗量异常增多,或者只在特定部位如头部出汗,那就可能是病理性出汗。单纯的止汗物为何常常治标不治本,反复无常呢?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五脏化液,心为汗”,汗液的与心脏的功能息息相关。出汗并不仅仅涉及心脏,而是全身阳气蒸化作用下的结果。《黄帝内经》中提及:“阳加于阴谓之汗。”这意味着出汗与五脏六腑都有密切关系。
病理性出汗久治不愈的原因在于,中医师在诊治时未能全面把握出汗的机理。比如,困阻阳气,阳郁化热,导致的内蒸津液而形成的大汗出,此时如果仅仅使用固表止汗的方法,效果往往不佳。针对这种型但头汗出的情况,《伤寒杂病论》中的茵陈蒿汤与五苓散合用,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引起的满头大汗其形成机理在于熏蒸,火热上炎,导致汗液从头部流出。而湿性,湿邪闭阻于下部,使得头面以下出汗少或无汗。伴随的症状可能包括小便不利、口渴欲饮水、恶寒、四肢不温、舌苔黄腻等。治疗应以清利为主,而茵陈蒿汤与五苓散合用,旨在将从小便导出,使从二便体外。
茵陈蒿汤中的茵陈、大黄和栀子都是清利的良。茵陈归脾胃肝胆经,能清除风、湿、寒、热邪气;大黄则能通利,将从中;栀子配合茵陈清利、通利肝胆。这三味配合使用,能有效清除体内。
面对出汗问题,我们应当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本文旨在科普,请勿自行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