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当我们观看古装影视剧时,常常会被剧中女演员们的各式发髻所吸引。这些发髻与妆容,展现了与现代发型和妆容完全不同的古典美。随着朝代更迭,每个时代的女性都有着独特的发髻造型。这体现了人自古以来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发髻审美也成为了独有的文化。它也对文化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我国女性的发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原始社会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朝代的发型都有其独特之处,而唐代妇女的发型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
探究源头:原始社会时期的发型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并未形成审美观念,因此无论男女,都是披散着头发。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有了追求美的意识,于是开始研究发型与发饰。最初,人们只是用小树枝束发,这就是发簪的起源。据说在炎帝时期,妇女已经开始美发,当时的发型有披散、椎髻和发辫三种。
多样化的演变:发型的变迁
在我国发型演变的过程中,椎髻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从单纯的缠绕头发,到使用各种绳子束发,再到用笄固定发髻。发饰也开始出现,如羊毛绳、丝、绢、头巾等。
朝代的更迭与发型的变迁
到了夏商周时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商朝最常见的发饰是笄,用于固定发髻。夏商时期的未婚女子喜欢梳双髻,而周朝的女性则多将头发挽成髻鬟。武王建立周朝后,对妇女的发髻样式和发饰做出了规定。
汉朝时期,发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根据《周礼》,制定了专门的发型与发饰。比如皇太后戴着假发髻,发髻上插着各种各样的发饰。富贵人家的妇女,发髻从后倾的样式变成了高髻,并配以华美奢华的服饰。比如东汉明帝的皇后马皇后,因其一头长而秀美的头发,编了四个大髻后仍有剩余,于是便绕着发髻又缠了三匝。当时还有外戚的妻子独创了一种堕马髻,引发了一场潮流。汉朝的发髻样式丰富,有堆在头顶的、分在两边的、垂散的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假发髻成为潮流。妇人们喜欢飞仙式的高髻,特别是那种又高又斜的发型。但由于并非每个人都有又多又长又浓的头发,加上假发的技术在这一时期又有了很大进步,于是出现了各种假发髻。假髻在这一时期被规定为命妇的首饰。并且假髻在王公贵族大臣之间以及民间都很受欢迎。
影视剧中的古代发型与现代思考
从隋朝至清朝,各朝代的发型都有其独特之处。唐朝妇女的发型是古代的巅峰,不仅有丰富精美的样式,而且其变化的速度和丰富程度也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但纵观整个古代历史,我国女性发型经历了从自然披散到束发,再到复杂繁多的发髻,最后回归简约的过程。这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达程度和生产力水平。
比如唐朝的开放程度和发达程度使其妇女发型能够有如此丰富的变化和新奇多样的样式;宋朝虽然论开放程度比不上唐朝,但其经济发达程度、生产力和科技水平都很高,因此宋朝的发型同样丰富多变。清朝的发型多变则与清初的国力繁盛以及两个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有关。
古代女性的发型演变史是一部关于美的追求史,也是一部关于文化发展的历史。它告诉我们,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古代妆容配方》、《云髻凤钗》、《妆台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