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大多是以尺牍形式出现的,这些书信通常言简意赅,以表达情感和意图为主。在东晋时期,士人们很重视日常书写的笔墨风韵,书信不仅是交流信息的工具,更是展现书法艺术的载体。《书谱》中记载王献之给谢安写信,但谢安并未珍视信笺,而是直接在信上回复,这让王献之感到不快。尽管《书谱》有些尊羲之而贬献之的意思,暗示王羲之的信会被珍视收藏,但王献之的书艺尚逊于其父。
遗憾的是,王羲之的真迹并未传世,我们所能见到的都是唐代的摹本,或多或少带有唐风的痕迹。尤其是著名的《兰亭序》,因其特殊的古风而引发诸多争议。尽管他的尺牍作品风格各异,面目多变,但如同月映水中,真实面貌难以窥见。
《得示帖》是王羲之给朋友的一封回信。信中的内容主要是得知朋友身体欠佳的挂念,以及自己因身体原因不能立即出行的困扰。阅读《得示帖》时,人们常常联想到行云流水,书法中的行云与流水都是美好意象,两者相互辉映,使得书法作品更加生动。像《得示帖》这样的佳作,能够给人带来直观的流动感,仿佛置身于淙淙流水奇石之间。
从整体上看,《得示帖》的书写顺序连贯,宛如山间流泉在奇峰怪石间奔泻而下。每一个字都似乎在舞动,展现出自然断续的关系,连绵之处极富动感。单独看每一个字,则静谧之中透露出动意。字距较疏朗,行距不大,但左右相互照应。整篇作品中所有的字都以“雾”字为核心,融为一体。
一些理论家认为书法是空间的艺术,同时也具有时间性,像音乐一样。在欣赏《得示帖》时,我们的目光会随着书写顺序移动,从每个字中感受到书者的情感和笔触。这部作品具有丰富情态又不失硬朗气质,代表王羲之书风及晋人风韵。《得示帖》被一些东晋王谢家族的子弟所推崇,他们纷纷改变原有的笔势,学习王羲之那种矫健飞动又中正安舒的字体。
从《得示帖》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行草书书写的启示。在章法中要重视断与连的搭配,形成不同单元。行草书的转折处要饱满劲挺,避免扁薄浮滑。起笔和收笔要清晰交代,草中也要融入楷法。好的点画既要沉实又要活跃。
在《得示帖》中,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和节奏。例如,“得示”二字稳健疏朗,“示”字厚重紧密;“知足下”连绵急速;“吾亦劣劣”的断连变化极大。书圣在写每个字时都胸有成竹,如“触”字的右主左次结构,“雾”字的虚实变换等。这些字在结构上丰富且精彩。整体来看,《得示帖》是王羲之行草书的杰出代表,其变化多端、感情自如的表达令人叹为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