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北京消息(记者 李峰):在昨晚的紫禁城上元之夜,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吸引了无数目光。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次在晚间免费对公众开放,这一盛事无疑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全国各地也涌现出各种创意十足的灯笼和灯光秀,让人目不暇接。
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源于农历正月十五的民间习俗。这一天,挂灯、打灯、观灯的活动盛行,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氛围。“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生动地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元宵观灯的习俗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已发展成为受欢迎的文化娱乐活动。当时灯轮高二十丈,装饰以锦绮、金银,燃灯五万盏,构成美丽的花树景观。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中,生动描绘了花灯与月光相映的动人场面。
宋代的灯会更加壮观,人们一边欣赏造型各异的花灯,一边品尝节日小吃。苏东坡曾描绘过“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的热闹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灯节的规模和时间不断变化。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明代则有所延长。
如今,元宵节的小巷街道,各种灯笼琳琅满目。在古代,元宵花灯的品种也十分丰富。以南宋为例,当时的灯品种类繁多,苏、福两地的灯品最为出色。据说,那时的苏灯直径可达三四尺,用五色琉璃制成,上面还有栩栩如生的山水人物。除此之外,还有无骨灯、鳌灯等象形灯,以及根据戏曲故事、民间故事制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