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词史:从唐宋之争到融合唐宋的演变
在宋代以后的古典诗歌史上,唐宋诗之争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由此产生了“宗唐”派与“宗宋”派。在词这种文体的发展史上,也有类似于诗歌的唐宋之辨。本文将以词的唐宋之辨为主线,探讨从唐宋之争到融合唐宋的演变过程。
在词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唐宋是两个重要的时期。晚唐五代,词进入了成熟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后世常将唐五代词统称为“唐词”,其主体风格深受当代词学家明的概括,即“真”、“艳”、“深”、“婉”、“美”。这种风格在入宋之后仍非常流行。从北宋后期开始,批评它的声音也多了起来。苏轼、李清照等人对唐五代词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开创了宋词的新风貌。
南宋时期,家国巨痛让人们重新审视词之“唐音”的价值,出现了以辛弃疾和姜夔为代表的词风。到了金元时期,词体的唐宋之辨更加明显,但还未形成明确的流派意识。
进入明代,受程朱理学和复古的影响,词坛对唐宋词的接受状况与金元词坛相似,较为重视有比兴寄托和意义的“宋调”。明代中后期,词坛出现了“宗唐”派,主张学习唐五代绮艳的词风。而清初的“云间派”则是这一主张的典型代表。“宗唐”派的声势也造成了读者审美疲劳、作者泥沙俱下等问题。“宗宋”派也应运而生,以苏、辛一派的“宋调”和姜夔的“宋调”为学习榜样。
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常州词派逐渐成为了主流。该派的开创者张惠言以家身份打出复古尊唐的旗号,同时认为词与诗歌在源头上建立了联系。其后的则进一步指出学词的路径是从“有寄托”的南宋词入,以集“唐音”“宋调”之大成的周邦彦为最终目标。后来的论词者如陈廷焯、况周颐等都大体上遵循了融合唐宋的路径。他们认为学习写词的人应该直溯,出入唐、宋。这种融合唐宋的观点在清末得到了更多的认同。
词的唐宋之辨及“宗唐”派、“宗宋”派的形成与发展轨迹与诗史上的唐宋之争有密切的联系。从唐宋之争到融合唐宋,词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文化史、文学史等多个层面,值得学界作更加深入的探讨。本文只是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介绍,希望能引发读者对词的唐宋之辨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