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每章回概括

儒林外史每章回概括

匡超人,一个出身贫寒的乡下少年,虽读书数年,但因家境窘迫,不得不随同乡前往杭州谋生。他勤奋好学,彬彬有礼,一边摆着测字摊,一边钻研八股文。他的努力和孝顺使他遇到了多位贵人,如马二先生、李知县和潘保正等。在他们的帮助下,他成功秀才,之后再次来到杭州寻求发展。

在前往杭州的途中,他结识了名为景兰”名士”。令匡超人惊讶的是,景兰江并不专注于八股文,而是醉心于诗词。景兰江向这个来自乡间的少年介绍了诗词的魅力,告诉他通过作诗也能名扬四海,结交。在景兰引领下,匡超人结识了赵雪斋、蒲墨青以及胡三公子(胡密之)等一批文人”名士”。他们邀请匡超人参加”西湖诗会”。

诗会的邀请函上写道:

“本月十五日,西湖宴集,分韵赋诗。每位先生需出资二两银子。现将参会先生名单如下:卫体善先生、随岑庵先生……”

共有九位先生,每人出资二两,所有费用由胡三公子统一负责。

约定的日子到来,一行人乘坐小船穿越西湖,打算在借花港的一家花园举办诗会。当他们向一家花园借场地时,却遭到了断然拒绝。主人抱怨胡三公子去年借场地后没有表示感激,且没有清理现场,甚至连剩下的食物都带走。

无法借到花园,大家只好转至于公祠旁的一个和尚处。胡三公子带着景兰江和匡超人出去购置酒菜。过程中十分有趣:他们先去了鸭子店,胡三公子担心鸭子不够肥,亲自用耳挖戳戳鸭肉,确认后才谈价购买。又买了肉、鸡、鱼和蔬菜等。当准备买些点心时,他们走进一家馒头店,胡三公子因为价格问题与店家争执起来。最终放弃买馒头,选择了面条作为点心。胡三公子还买了笋干、盐蛋、熟栗子和瓜子等下酒物。

食物丰富多样,令人垂涎欲滴。然而胡三公子非常精打细算,从鸭子的肥瘦到馒头的价格,他都毫不含糊。这种市井小民的算计和世俗气息,让人看到了文人的另一面。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没买成肉馒头只好换成面条。胡三公子舍不得雇厨子,便让和尚和小厮动手烹制酒菜。直到下午忙完才开始吃饭喝酒,席间大家并没有现场作诗,而是通过抓阄分韵后各自回家完成。这些”名士”们或许才思有限,难以现场即兴作诗?

胡三公子果然持家有道,在大家离开后,”叫家人取了食盒将剩余食物装好带走。他还特意询问和尚剩余多少米并装起来带走。”他对节约的执着让人印象深刻。这些文人背后的精打细算和节俭让人不禁好奇:他们的诗意究竟在哪里?是否这些繁华背后更多的是现实的压力和生活的琐碎?随着匡超人的视角一路走来旁观这一场西湖诗会似乎更吸引人的是食物与日常生活而诗歌似乎成为了这场盛会的附属品……剩下的鸡鸭鱼肉、未曾的肉馒头以及胡三公子精明算计的细节让人忍俊不禁他的精明和节俭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他的可爱之处。


儒林外史每章回概括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