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王羲之《道德经》,如仙风道骨,绝妙展现魏晋书法魅力。笔墨间洋溢着雄健之气,潇洒,让人一睹魏晋笔法之风采。
自隋唐以来,历代书法大师皆尊崇“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的信条。魏晋笔法的深邃与博大,成为书法家们的无尽宝库。在这其中,王羲之的书法体系尤为经典,他擅长多种书体,尤其在楷、行、草方面留下了许多珍贵法帖。
王羲之的用笔细腻多变,每一种风格都能自成一体。尽管历朝历代都有学习王羲之的书家,但无人能够穷尽他的笔法精髓。南唐后主李煜在《书评》中提到,擅长书法的人,只能得到王羲之某一方面的风格,这既是收获也是遗憾。
比如虞世南得王羲之妍美之笔,却失了峻拔激迈之势;褚遂良神似羲之,但缺少笔法的丰富变化;颜柳得其筋骨,却失去了羲之的中和流美,显得粗犷。王献之虽得“书圣”指点,但因追求笔速而未能及父。
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高度评价“尽善尽美”,并非空言。经过数代君主的推崇,宋太宗在编纂《淳化阁帖》时,王羲之“书圣”地位得以确立。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唐宋两朝,王羲之的经典集字作品崭露头角。其中,《临集王圣教序》《兴福寺半截碑》和罕见的《道德经》并称为王羲之三大行书“神帖”。
虽然大家对《圣教序》和《半截碑》较为熟悉,但《道德经》却鲜为人知。这部法帖是真正的宝藏。王羲之的行书如《兰亭序》《丧乱帖》《游目帖》等虽为珍品,但字数较少。而这部《道德经》长达5100余字,相当于20部《兰亭序》,其字数之多超乎想象。作为道家典籍,每个字都如珠如玑,内涵丰富。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集字作品从集字到章法布局都极为自然生动。它的笔法严谨丰富,气韵如仙。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相同的字在写法上毫无雷同。在布局上,书家注重字势的连贯和呼应,使得整个作品一气呵成。
这件作品填补了历史上没有集王字《道德经》的空白。王羲之的书法带有空灵的气息,仿佛仙气飘飘。这部《道德经》应该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集古朴与秀美于一体,完美展现了魏晋小楷的韵味。相对于严谨的唐楷,王羲之的小楷更注重自由舒展和自然之美,给人一种天真烂漫的感觉,满足了人们对魏晋小楷的所有想象。
卷首有乾隆皇帝的印鉴和提拔,以及唐太宗的宝玺,使得这卷《道德经》更加珍贵。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法帖,对于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来说,是绝佳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