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谣唱响,糖瓜祭灶,春节至。男女老少喜气洋洋过大年,这是故乡微山湖畔的温馨画卷。春节,的第一大节日,不仅仅局限于夏历的正月初一,习俗上从腊月初八开始,包括祭灶、除夕、大年初一、人日,以及元宵节的吃元宵、闹花灯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既是诗词中的物象,又是意象,牵动着文人墨客们的创作灵感,留下了无数既富生活气息,又如醇酒醉人的名篇佳制。
在云车风马中,人们于腊日地举行腊祭。从晋人的《大蜡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岁事告成,八蜡报勤”之时,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喜悦,感谢百神的保佑。唐朝在农历十二月进行蜡祭百神,而皇帝常常在皇苑赐给近臣腊祭供品。诗人杜甫曾因腊日得皇帝的赏赐而欣喜万分。到了宋代,“家家相传侑僧粥”,佛教的腊八节取代了腊日的祭祀。
汉代腊祭时还有送灶神归界、接祖先回家的风俗。至唐宋时,出现了祭祀“灶王爷”的风俗,民间已用猪头祀灶。南宋范成大的《祭灶词》,以诙谐的笔调勾画了一幅饶有趣味的祭灶图。在祭灶时,尤其重视“果食花饧祭灶神”,这不仅黏住了灶神的嘴,更甜了灶神的心。古代的民间祭灶活动也融合了邻里感情。
新旧交接点的除夕,是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的时刻。从现有文献看,南朝梁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最早将除夕守岁节俗写入诗里。诗人的境遇不同,诗中守岁的场景和心境也有异。无论是灯红酒绿的守岁,还是嬉戏热闹的守岁,都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汉代以后,每逢元旦,都要举行盛大的朝贺礼仪。三国曹植的《元会诗》、唐代诗人的应制诗,都描写了元旦朝会的庄严肃穆。南宋史浩的《瑞鹤仙元日朝回》则描绘了元旦宫廷的热闹场面。清朱彝尊的诗中则满是受封赏后飘飘然的心情。民间在元日的早上,各家各户都要“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成为重要的活动。
春节期间恰逢立春,古代民间在过立春节时,有迎春神、打春牛、送春盘等活动。自先秦时期,天子于立春时节便会迎春于东郊。唐温庭筠和张九龄等诗人的诗作都描写了人们喜迎春神的场面。宋以后,立春鞭春牛成为官方和民间的重要民俗仪式。
“明月春风三五夜”,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将春节的热闹氛围推向。唐苏味道的《上元》描述了长安元宵夜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白居易于贞元年间正月十五因疾病羁绊于长安而作《长安正月十五日》,抒孤独忧伤之情状。宋代元宵狂欢更是盛况空前,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词作歌咏的都是元夕盛况。同时元宵节也是青年男女幽会定情的天赐良机。
通宵爆竹一声声,人们在“生盆火烈轰鸣竹”中,迎春送残腊……守岁筵开听颂椒。清花爆竹盛况空前,史浩和文徵明的诗作都表达了人们对爆竹的热爱和对新年的期盼。烟花爆竹为节日增添了热闹喜庆的气氛,成为辞旧迎新、恭贺新春的重要文化符号。正如王安石在《元日》诗中所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新年就在爆竹声中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