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人们并不经常使用数字来表示年龄,而是通过一些特定的称谓来传达年龄信息。这些称谓背后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垂髫之龄,指的是三四岁至岁的儿童。在古代,孩子们头发垂于两侧,形似垂髫。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曾描绘出这样的画面:“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仿佛一幅和谐的田园生活场景。
总角之年,则是指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他们的头发被分成左右两半,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状如同两个羊角。豆蔻年华则是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古人常用豆蔻比喻初夏开花的植物,寓意人还未成年,充满生机与活力。
束发之龄,特指男子十五岁。在这个年龄,男子会将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之年则是指女子十五岁。在古代,女子到了这个年龄,便会把头发簪起,表示已经成年。在《孔雀东南飞》中,“十七为君妇”即表示十七岁的女子已经成年,可以嫁人了。
弱冠之龄,指的是男子二十岁。在古代,男子在这个年龄会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但尚未达到壮年,因此称为“弱冠”。孔子在《论语》中谈到了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生验与感悟。而立之年指的是男子三十岁,意味着人应该在这个年龄段立身立志。不惑之年则是指男子四十岁。到了这个年龄,人的社会阅历丰富,能够辨别是非,不再迷惑。知命之年、耳顺之年则分别指男子五十岁和六十岁。
花甲之年是指六十岁。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出现一个“甲子”年,因此用“花甲”表示六十岁。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年,而十岁则称为耄耋之年。至于一百岁,则被称为期颐之年或人瑞,意味着一个人已经活到期望中的高寿,需要好好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