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对年龄的雅称与特殊寿辰解析
在我们现代,我们常常用具体的数字来描述年龄。但在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谓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我们一起领略古人对年龄的多元称谓吧。除了我们熟悉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年龄的称谓呢?
一、三十岁的“而立之年”。在古人眼中,“立”不仅仅是成家立业的意思,更多的是对人生、社会和自身的认知达到一定的境界。这一阶段的人需要培养独立的人格,承担起责任,发扬奉献精神。
二、到了四十岁,就进入了“不惑之年”。此时的人已经有丰富的阅历和广阔的胸怀,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四十岁的人已无年轻时那样从头开始,他们需要朝着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孔子曾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就是对这一阶段的生动描述。
三、五十岁被称为“知命之年”。这源于《论语》中的“五十而知天命”,意味着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应该懂得自己的命运和人生轨迹。这是一个人生哲理的体现。
四、六十岁有“耳顺之年”和“花甲之年”的称谓。“耳顺”一词出自《论语》,意味着到了这个年龄,即使面对不利的意见也能坦然接受。“花甲”则是因为古代以六十年为一循环,循环称为一甲子,因天干地支名号复杂,故称为花甲。
五、七十岁被称为“从心之年”、“古稀之年”和“悬车之年”。古稀之年的说法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表示人的一生能活到七十岁是极其难得的。这也反映了古人对待生命的豁达态度。
六、十岁有“杖朝之年”和“耄耋之年”的称谓。在古代,耄耋之年的老人被视为高寿,有也不会被惩罚。
七、九十岁称为“鲐背之年”。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背部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因而引申为老人之意。值得一提的是,“鲐背”并非指鲐鱼的背部本身,而是指背部像鲐鱼的老人。
八、一百岁被称为“期颐之年”。期颐是期待和供养的意思,意味着百岁老人需要别人供养或照顾。《礼记》中提到:“百年曰期颐”,意谓百岁老人需要期待别人的供养才能维持生活。七十七岁被称为“喜寿”,八十八岁被称为“米寿”,九十九岁被称为“白寿”,这些都是对特殊寿辰的雅称。至于一百零八岁的雅称则更为独特——“茶寿”。这是因为茶字的构造与年龄数字相结合而得名。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更多关于年龄称谓的知识!关注作者,点赞评论收藏有价值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