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立——三十岁。孔子在《论语为政》中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代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到了这个年龄,我们应该为自己设定目标,立身、立志。这是古人对三十岁人的期望。三十一岁的人应该已经具备了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能力。《礼记曲礼上》中提到:“三十曰壮,有室。”意味着三十岁的人已经成熟稳重,有了自己的家庭。
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中提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因此四十岁被称为不惑之年。这个阶段的人应该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能够明辨不疑。不惑之年仿佛一场梦,转眼间已经到了近四十岁的年纪,经历了许多艰辛和磨砺,但仍然心系家园。
知天命——五十岁。又称为“艾”。《论语为政》中提到:“五十而知天命。”意味着到了五十岁,已经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知道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不再盲目追求结果。对于个人发展的得失已经泰然处之。《礼记曲礼上》也提到,“五十曰艾,服官政。”古人称这个年龄段的人为“艾”。他们对待事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态度。
耳顺——六十岁。也称为花甲或杖朝之年。《论语为政》中提到:“六十而耳顺。”意味着到了六十岁,即使面对不利的意见也能坦然接受。花甲一词源于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十年一个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清代学者纪晓岚在乾隆的千叟宴上所作对联中提到“花甲重逢还长益上岁月”,其中的花甲指的就是刚好六十岁。《礼记曲礼上》中提到:“六十曰耆,指使。”意味着六十岁的人已经是一个智慧且受人尊敬的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