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节郊野展望感怀
唐代的诗人白居易走在郊外的小径上,映入眼帘的是清明寒食的景象。枝头的乌鹊声声聒噪,树木挺拔参天,此时谁家在寒食节里哀泣?风在旷野中吹过,带起纸钱的纷飞,古墓丛立,春草在其中点点绿意。那盛开的棠梨花与白杨树相映成趣,但这里却是生死离别的场所。亡者在幽暗之处无法听到我们的呼唤,只有雨声伴着我们归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中,乌鹊啼叫,清明寒食之际的哀伤情绪蔓延在天地间。风起时,纸钱纷飞于旷野之中,充满历史沉淀的古墓与初生的春草相映成景。梨花和白杨树的影子交织在一起,这里充满了生死离别的哀愁。亡者在另一个世界无法听到我们的呼唤,只有雨声陪伴着我们离开这个地方。
注释中提到,“寒食”是一个节日名,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进行;“乔木”代表高大的树木;“垒垒”则是形容古墓众多且密集的样子;“冥冥”描绘了一种昏暗的气氛;“重泉”指代九泉之下或人死后的归处;“萧萧”用来描述雨声或其他声响。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盛行起来。通过制定规定和礼仪制度来推动这一习俗的普及和深入人心。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描绘了寒食节扫墓的场景,表现了生死离别的哀愁和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中的意境开阔,富有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