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挂画”现象风靡,然而如何借助道具挂画呢?又有哪些工具被用于挂画呢?关于郭若虚提到的“玉画叉”究竟是何模样,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图像资料来探究。
立轴格式图解引自《装潢志图说》。日本京都大德寺所藏的《五百罗汉像》展示了在佛事活动中如何悬挂佛像卷轴以供养佛的画面。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挂画的细节信息。例如,图中一僧人正高举一根长杆,长杆的顶部被隐去,看不见具体构造,这根长杆就是挂画的道具——画叉。阿弥陀佛像是一幅装裱好的立轴,最上端用来悬挂的绳线以及上部的天杆和天头部分被遮挡不可视。画心两边有框档,下半部的地头和轴头被一僧人轻托着卷起。从图中可见,此画轴似乎贴壁而挂,悬于厅堂梁架之下。
明代计成在《园冶屋宇》的“图式”中提到了一种“七架酱架式”,这种设计便于挂画,其位置或许可借鉴宋式建筑的营造方式。《五百罗汉像》中还有一幅“观音画像之礼拜”。图中一童子手持画叉,画叉的顶端呈“U”形,勾住悬挂的绳线。图中还提到了“惊燕”,这是一种书画装裱中的配件,用于保护书画不受燕泥污染。
通过传世绘画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宋代文人及僧侣阶层悬挂书画的常态,还可以再次以图像的方式印证宋人书画装裱形制的完备与成熟。随着装裱技术在这一时期的大发展,各类书画作品不仅得以延年益寿,还更利于日常的保存、携带以及悬挂与赏玩。这些发展对于理解宋代的艺术生活和文化背景有着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