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我们常常简单地用老大、老二、老三等来称呼家中的兄弟姐妹。然而在古代,为兄弟姐妹排名可是一项精细的传统,他们使用“伯、仲、叔、季”这些词语来表明顺序和地位。其中,“伯”代表家中排行最大的孩子,有时也可以用“孟”来称呼,但“孟”多用于指出非正妻所生的长子;“仲”则是指第二个孩子;“叔”则是第三个孩子的称呼;“季”则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古人在行称呼时,常常在“字”前面加上这些排行的次序。
以我国古代的著名教育家孔子为例,他的字是仲尼,表示他在家中的排行是第二位。在我们现代社会,如果我们要称呼上一辈的亲戚,比如父亲的哥哥,我们会叫他伯父,这个称呼与古代是一致的。父亲的大弟弟被称为仲父;仲父以下的一个弟弟则称为叔父。虽然现在人们往往将父亲的所有弟弟都称为叔父,但历史上的称呼仍然保留了下来。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其季父项梁”,指的就是项羽最小的叔叔项梁。后来,“伯仲”这两个词经常一起使用,用来代指兄弟之间的关系,有时也表示两者之间的水平不相上下。比如在陆游的《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出师表》这篇文章真的是举世闻名,千年以来,没有人能像诸葛亮一样,达到如此高的成就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