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芊所述之“文体”,涵盖文学作品的体裁与体貌,包括形态、语言特征、表现方式等。文学由诗、赋、文、词、戏曲、小说等多元文体构成,各类文体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形态演变、地位升降以及相互融合,共同勾勒出了文学的演进轨迹。王国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之说,便是对文学史之文体演变的精辟概括。而文体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亦是文学批评的基石,任学写作都离不开对的把握,文学批评亦通常以文体为基准展开。文章学同样与文体学紧密相连,其内涵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但始终建立在文体学的基础上。
在古代,“文章”一词的含义颇为广泛,泛指一切著作和文辞。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逐渐缩小,专指诗、文等文学作品。文章学的专门论述和著作多以文体为纲进行论述和编辑。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等早期文学批评专论,便对各类文学体裁的风格特征进行辨析。文章学的很多思想和命题,都根植于文体观念。
文体学与文章学虽然相通,却也存在差异。文体学侧重于对文章体裁的辨析、归类以及源流的梳理,而文章学则更注重作品的内容结构、修辞手法和典故运用等方面。古代的理论作品往往同时兼具文体学与文章学的特性,但在不同的理论著作中,其侧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
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学分类和白话文运动的影响,文体学与文章学研究发生了某些变化。古代丰富的文章体裁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而现代的文章学出于学科本体性的考虑,往往将“文章”界定在狭义范围内。尽管如此,近年来文体学与文章学研究已取得了长足发展,许多曾被忽视的文体都得到了关注。
如何从“自主知识体系”的立场出发,将文体学与文章学研究有机结合,是当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回归古代的原始语境,也需要借鉴西方的视野,以全面而深入地探究文学的内涵与特色。 (作者:王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