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烧饼这样做超好吃,手把手教你学做正宗配方!

河南烧饼这样做超好吃,手把手教你学做正宗配方!

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我作为一个孩子,最难忘的美食就是烧饼夹牛肉了。

那个时候,食物没有现在的香精添加剂等复杂成分,一切都源于最纯朴的手工制作。就连制作烧饼的工具和原料,也都大多由人们亲手加工而成。

那时的烧饼炉,构造简单却巧妙。上面是一个有缺口的锅,覆盖着一层看似泥状的白糊糊物质。下面同样有一口锅,两个锅一翻一正,就形成了一个烧饼炉。

听说他们使用的糖稀也是自己熬制的,必须购买的只有盐刀和铁铲等工具,这些也由铁匠精心打造。

烧饼制作的手艺差异很大,一条街上最少有好几家做烧饼的摊位。如果烧饼味道好,即使不吆喝,人们也会络绎不绝。

烧饼的口感也有讲究,刚出炉的热烧饼最为美味,一旦冷却,香味便大打折扣。

制作烧饼的师傅手艺精湛,他们将面团分割成块,在案板上抹油后,将面团拍成圆饼状。接着,一手快速转动面团,一手用刀在边缘刻出简单的条纹。然后,将饼粘到热腾腾的锅上,等待几分钟后,用专用的铁铲取下。这时,一个美味的烧饼就制作完成了。

如今很多烧饼的制作过程已经简化。使用油桶改造的设备,上面放置一块可转动的铁板,相较于过去的制作方式,操作更为简便。

那个年代的烧饼不仅材料真实,而且大多数是三层的。除了粘锅底的和直接烤的两面外,中间还有一层夹有调料的。如果想慢慢品尝,可以揭开烧饼。上面那层焦黄酥脆,满是芝麻,咬一口嘎嘣脆且香。而中间那层,调料丰富,五香粉糖稀和盐的组合在那个年代是最美味的。

旁边的摊位几乎都有卤牛肉出售。一毛钱一个的烧饼,夹上两块钱的牛肉或更便宜的牛杂,让多少孩子眼巴巴地渴望。那时候卖牛肉的宰牛师傅被称为“开锅子”,他们手艺精湛,用长长的刀切出薄如蝉翼的肉片。虽然看起来肉量很多,但实际上重量有所折扣。他们凭借手感称重,一个烧饼该给多少肉从来不用秤量。

或许是因为三层烧饼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多年来走过不少地方,却再未吃到过那种味道。而且现在许多烧饼都有种粘粘的、不太熟的感觉。现在整个河南都禁止使用煤炭,很多地方也买不到炭了。使用液化气制作的烧饼总觉得味道索然无味,也许是心理作用吧。


河南烧饼这样做超好吃,手把手教你学做正宗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