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高原是著名的四大高原之一,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个省区,面积达三十多万平方千米。此高原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大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主要的山脉如六盘山和子午岭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以及陇西高原。
黄土高原的地貌复杂多样,有岩石山地、断陷盆地或地堑谷地等多种形态。其中,“塬”、“峁”等地貌特点尤为突出。“塬”是指被河谷分割的基岩上覆盖着深厚黄土层的地区,而“峁”则是两侧被沟谷分割的黄土丘陵,其形态多呈椭圆形或圆形。从分布面积来看,峁是黄土高原的地貌主体。
黄土高原不仅有着广袤的黄土地,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质构造。对于这片土地,我们通常只能看到表面的黄土层,而下面的高原基岩却被黄土层所掩盖。人们将黄土比作黄土高原的“皮肉”,而基岩则被视为“骨骼”。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也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高原基岩的形成,然后是黄土的堆积。地质学家们将黄土自下而上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三层。这些层次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层层叠加,最终形成了现今的黄土高原。
这些黄土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在高原上堆积的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国际地理学和地质学界长达百余年的争论,焦点就是黄土高原的成因。
在地质学界,关于黄土高原成因的观点主要有两种:风成说和水成说。水成说认为陕北黄土物质的堆积过程主要是由河流携带盆地的岩石碎屑形成的。这些河流(主要为黄河及其支流)时常泛滥,形成的冲积扇不断淤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而风成说则认为黄土层是通过风力搬运形成的原生黄土,然后为流水搬移形成次生黄土,最终累积而成。风成说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黄土颗粒的高度均一性,说明其主要搬运力量是风。
尽管风成说得到了大多数地理学家的认可,但仍存在质疑。特别是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钻孔作业中,人们发现沙漠下的湖相地层证明了沙漠的形成是近万年的事情,而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却早在距今二百五十万年前就开始了。这一事实对风成说提出了尖锐的质疑。那么,黄土高原上的连绵黄土究竟从何而来?是外来的风沙还是本地的产物?这个问题仍然有待解答。让我们一起领略地理的魅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