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领域热门资讯,关注我们获取更多】
水处理技术网讯: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处理方法去除污水中氮和磷的营养物质。随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含氮和磷的污水排放导致的藻类过度繁殖、水质恶化等问题愈发严重。为了处理这类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脱氮工艺可追溯到1932年,当时祖师Wuhrmann提出了内源呼吸反硝化脱氮理论。但早期的工艺存在反硝化速率低、需要扩大缺氧池容积等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Ludzack和Ettinger在1962年提出了利用进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作为碳源的前置反硝化工艺,解决了碳源不足的问题。两个反应器间的液体交换缺乏控制,影响了脱氮效果。
到了1973年,Barnard提出了A/O工艺(也称为Bardenpho工艺的改良型),这是现今大部分脱氮工艺的基础。为了克服A/O工艺不完全脱氮的缺点,Barnard进一步提出了联合Wuhrmann工艺的Bardenpho工艺。这些工艺的发展为后续的脱氮除磷技术打下了基础。
二、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接下来我们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1. A2/O工艺:包括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三个阶段。该工艺同时脱氮除磷,反硝化过程为硝化提供碱度。优点包括同时脱氮除磷、反硝化过程提供碱度等。但缺点包括回流污泥含有硝酸盐进入厌氧区影响除磷效果、脱氮受内回流比影响等。
2. 倒置A2/O工艺:与常规A2/O工艺相比,该工艺从前往后依次为缺氧-厌氧-好氧。其设计初衷是降低污泥回流中硝态氮对厌氧释磷的影响。适合原水中TN含量比较高的废水处理。
3. A+A2/O工艺与JHB工艺:这些工艺在厌氧池前增加预脱硝池,旨在解决污泥回流中携带的硝酸盐对厌氧释磷的影响。但在进水TN含量较高的情况下,由于预脱硝池停留时间过短,无法进行完全的反硝化反应,影响厌氧释磷。
三、总结与展望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成熟的工艺。这些工艺在处理含氮和磷的污水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针对高氨氮废水、碳源分配、污泥回流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将更趋于高效、节能、智能化,为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联系方式及免责声明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邮箱:[hz@people-.cn](mailto:hz@people-.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日报社。本文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请读者审慎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