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人类需要睡眠?我们或许会直觉地认为是恢复体力与脑力,或是整合信息以促进记忆和学习。尽管人们对此有许多猜测,关于睡眠的真正原因至今仍然未被完全揭示。曾经有人尝试通过“不眠实验”来探究人类可以维持多久的不眠状态,然而这些实验最终揭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人类必须睡眠。
在探索睡眠之谜的过程中,有人曾创造过长时间不睡觉的纪录。例如,在1963年,一位高中生曾创下264小时12分的不眠纪录。这些纪录不久便被打破,甚至有人夸张地达到了968小时的不眠状态。但由于这类实验对有害且结果无实际意义,自20世纪70年代起,此类纪录便不再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所收录。尽管如此,睡眠仍然是占据了人类生命三分之一时间的重要行为,人们对它的好奇并未因此消失。除了探索人类自身的睡眠之谜,动物们的睡眠也成为科学家们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们的睡眠模式丰富多样且充满奇妙。
动物的睡姿与它们的生理构造密切相关。例如,鹤、鹭、鹳等鸟类为了节省能量消耗,会单腿站立睡觉。这种睡姿与它们腿部的特殊肌肉形态有关。大部分鸟类的腿部肌肉在放松时呈现收缩状,因此它们会不定时更换支撑腿,以确保两只腿都能得到充分休息。
蝙蝠则因为独特的生理构造而选择倒挂式休息。作为唯一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的翼手与前肢演化而来的一层皮膜是它们飞行的关键。为了减轻飞行重量,蝙蝠的后肢变得短小,肌肉退化使得爪子通常处于“握着”的状态。这使得它们无鸟类一样站立,但当它们倒挂时,重力作用下肌腱被拉紧,爪子能够牢牢钩挂于物体之上,身体得到放松。
鱼类无法闭眼睡觉,因此它们总是睁着眼睛休息。长时间的静止、沉入水底等都是鱼类进入睡眠状态的信号。恰当的睡姿有助于动物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例如,鸟类单腿站立睡觉能够减少热量损失,而蝙蝠倒挂式休息则完全依靠重力作用,无需耗费体力。动物的睡姿及睡眠时长也受到其生存环境的影响。长颈鹿是睡眠时间极短的哺乳动物之一,它们每天仅睡半小时左右的小憩。它们选择睡眠以便在遇到危险时能够迅速反应。马等草原动物也倾向于站着睡觉以防食。与此相反,食肉动物如狮子和老虎则睡眠时间较长,雄狮甚至可以一天内睡上20个小时。
人和动物的睡眠仍有许多未知之谜待解。尽管海豚的左右大脑轮换休息等奇特睡眠方式令人惊奇,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睡姿还是睡眠时间长短都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那些有助于生物生存的行为特征得以保留和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