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联的奥妙在于其句脚与比脚的精妙配合
对联,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其中的“句脚”与“比脚”有着独特的含义。上下比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称为“比脚”,而除比脚外的其他各句的最后一个字我们称为“句脚”。例如:
自然景色美,山水间尽显神韵;
人生境界高,心灵处可见真谛。
在此联中,“美”和“高”为比脚,而“景”“色”“间”“生”“境”“灵”等字为句脚。
对联上下比的比脚平仄必须相反。《楹联通则》规定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在多句联中,除了保证上下比的比脚符合规定之外,其他各句的句脚平仄是否讲究呢?
对联,作为一种极具灵活性的文学体裁,其句脚的平仄安排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在实际创作中,有一个被广泛遵循的规则:倒数第二句的句脚应与比脚的平仄相反。这一规则可以概括为“比末宜变,错杂安排,连绵有度”。
这一规则的遵循,源于前人的优秀实践。历史上的对联大师们在创作时,往往遵循这一规则,使得全联的音韵有变化、更和谐。例如上述例子中的上联倒数第二句的句脚“间”与比脚“美”的平仄相反。这是一种常规的写法,能够使全联读起来更加流畅和谐。
这一规则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如同《周易》所强调的“穷则变”,在对联中的“倒二句”也会寻求一种音律的变化,使整联读起来更加动听。这也与武术、兵法、音乐作品等传统文化元素有着奇妙的关联。
在近体诗和对联的关系中,也可以看到这一规则的影子。近体诗中的绝句和律诗,押平声韵的作品倒二句用仄声结尾,押仄韵的作品倒二句用平声结尾。这种格律形式正是为了追求作品结束前的音律变化,以达到全篇音韵铿锵的目的。对联与格律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有理由遵循这一规则。
历史上的优秀对联作品大多非常重视这一规则的应用。通过对大量对联作品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对联的倒数第二句的句脚都与比脚的平仄相反。这是一种被普遍接受和遵循的规则,也是对联创作中的一种常规。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下的例外情况大多是在对联中运用了特殊的手法如反复手法、规则重字等。但总体来说这些例外情况是少数并不宜效仿。因此在实际创作中还是应遵循“倒数第二句的句脚宜与比脚之平仄相反”这一常规为宜。最后我们必须清楚任何学术研究都需要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和统计学依据否则容易陷入误区在实际创作中我们也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但也要灵活运用灵活变通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