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眼中,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运动轨迹被命名为黄道,而与天球极轴垂直的最大赤纬圈则被称为天赤道。这个天赤道是地球赤道平面延伸后与天球球面相交形成的大圆。
接下来,我们聊聊龙与四象之一东方青龙的关系。在黄道和赤道附近的两个带状区域内,分布着传统的二十八星座,古人称之为二十八宿。这个完整的星座体系建立后,二十八宿与四宫、四象、四季相互关联。其中,东宫苍龙主管春季,其下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龙虽然是神话中的生物,但在古代神话中,它的属性与某些自然现象紧密相连。《说文·龙部》中提到,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春分登天,秋分潜渊。作为传统的四神之一,龙兼具天文与人文双重属性,在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论及天文,龙与东宫配属,其下的东方七宿成为观象授时的重要星象。
事实上,人类很久以前就能从一个星群中看出龙的形状。这个星群春天出现在东边的天空中,秋天消失在西边的地平线之下。在西方,这个星群被分成天蝎座、天秤座和室女座三个星座,而人却将其视为一个复合的龙形,以一条长而弯的尾巴和一对角为标志。苍龙配属东宫,其下七宿依次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各宿的命名除心、尾两宿外,其余皆得自龙体部位。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解释中得知:角即苍龙之角;亢即龙的咽颈;氐表示龙首;房指龙腹;心为龙心;尾即龙尾。虽然箕宿的宿名与龙体无关,但从甲骨文及金文龙字的形象来看,它已作为龙尾的一部分。
接下来我们探讨《乾》卦中的龙象。初九的“潜龙”代表冬至时的龙星座位置。九二爻辞“见龙在田”表明龙角第一次出现在地平线上。九四爻辞“或跃在渊”描述了龙形在夜空中的移动。到了九五,整条龙已横现夜空,因此爻辞“飞龙在天”也不足为奇。最后两爻(上九和用九)的“亢龙”与“见群龙无首”描述了同一天文现象,即星群“亢”(颈)落在西边地平线上,而龙身与龙尾仍可见于傍晚的夜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