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视野下观察,北纬30线附近的其他和地区大多被沙漠所占据。但巴蜀地区却截然不同,拥有着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环境。为什么同样位于北纬30线的巴蜀和雅安却拥有如此独特的自然环境呢?跟随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谭继和,我们深入探寻巴蜀的生态环境。
巴蜀地域,以现今的四川和重庆为中心,处于北纬30线上。与此纬度上的其他和地区相比,其生态环境和气候特征差异显著。这里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从带到温带,动植物的种类繁多。
大体上,巴蜀地域可以划分为两类型:东部湿润的带气候和西部高原的冬干夏雨气候。盆地的东部四面环山,使得冬季寒潮难以入侵,夏季则受到显著的熏风现象影响。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温暖,夏季炎热,春旱明显,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日照较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雅安地区的雨量极为丰富,被誉为“雨城”。而重庆因云雾缭绕被称为“雾城”。
再来看成都平原,这里被古人称为“都广之野”,适宜水稻、粟类作物的种植以及带常绿阔叶林的生长。根据《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这里自古以来便是生物和谐共处、美丽富饶之地。近年来,在成都西北的遗址发现了大量殷周时期的象牙,证明了当时的成都平原适宜象群生长,属于带气候。但随着气候的变化,象群逐渐南迁。成都平原最后一次有象的记录是在宋代。后来大象继续南迁,最终在云南西双版纳区域生长繁衍。
巴蜀地域的生态环境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南稻北粟兼而有之”。这里是东南方的稻作农业与西北高原地带粟作农业两大文化板块的交汇地。十二桥遗址和遗址的发现证明了这里早期的农业文明发展程度很高。
西部的高原地形复杂多变,气候差异显著。以贡嘎山为例,山脚到山顶的气候变化极大,展现出一山有四季的奇特景象。高原南端的江和安宁河谷地区的气候特征更是别具一格,既有季风高原型气候特征,又有低纬度带型气候特征。这样的自然环境使得巴蜀地区成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多样性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