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之涣是一位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但他的生平并未被《旧唐书》与《新唐书》详细记载。关于他的生活,我们只能从其他文献中略知一二。例如,在唐人靳能的《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与元代文学家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都有关于王之涣的记述。
王之涣(688-742),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早年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他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但因与世俗不合,辞官而去。后来,他担任过文安县尉,但不久便去世了。据说他性格豪爽,有着不同寻常的才华,经常击剑悲歌。因为他的诗歌韵律优美,朗朗上口,所以经常被谱成歌曲,广为传唱。
让我们来解释一下这首诗中的一些词语:
1.鹳雀楼:这座楼的旧址位于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下临黄河。相传有鹳雀在此停留过。
2.白日:指的是太阳。
3.“欲穷千里目”:这里的“欲”表示想要,“穷”表示尽或达到极限。“千里目”意指极目远望。有些资料将“千里目”解释为“眼界宽阔”,虽然也可以通,但按照诗意理解为“极目远望”更为贴切。
4.“更”:表示再或者又。
下面我们来赏析这首诗:
众多评论家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远瞩的胸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关于这首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每个人的理解都有所不同。下面只是我的个人之见。
这首诗的写景与议论完美融合。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一幅雄伟的景象,太阳从山边落下,黄河奔流入海。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并未抒情,而是直接议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的胸怀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景象,他想要放眼更远的未来,甚至想要探索宇宙的奥秘。这种想象由前面的景象引发,而议论又赋予了景象更深的含义。
这首诗的对仗与炼字相得益彰。虽然绝句并不要求对仗,但这首诗的两联都对仗工整。名词与名词、数量词与数量词之间的对仗,使得诗歌更加和谐。诗人在炼字方面也下足了功夫。“白日”与“黄河”描绘了傍晚时分的鲜明色彩,“依”与“入”则展现了太阳与山峦、黄河与大海的深情相拥。通过这些词语的运用,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高峰的向往。
这首诗的情怀与哲理相互交融。诗人通过写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登高望远的喜好以及对宇宙与人生意义的思索。而他的议论则蕴含了深邃的哲理,为所有读者的想象创造了空间。
这首诗表现了王之涣的杰出才华和深邃思想。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写景与议论的融合、对仗与炼字的相得益彰以及情怀与哲理的交融,使得这首诗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