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缠臂金”,很多人可能会被它的名字所迷惑,但其实这并不是用真金制成的饰品,而是苏轼笔下的炸馓子。同样,“西塞山前白鹭飞”这句诗,是唐朝诗人和用来引出“鳜鱼肥”的诗意表达。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学与美食总是相伴相随,伟大的文学家们除了才华横溢的文学造诣之外,还有另一个身份——美食鉴赏家,或者说老饕。就如那句老话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随着清明时节的到来,各种象征生机盎然的食材也纷纷登上人们的餐桌。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现代快报记者的脚步,在诗词典籍中寻找那些令人垂涎的江南“清明限定美食”。
小食中蕴春的味道和文化密码。说到江南地区的“清明限定”,青团无疑是一道重要的美食。它小巧可爱,滑溜溜的,让人一见就忍不住想品尝一口。清代文学家袁枚就被它深深吸引,甚至在《随园食单》中专门描述了青团的美妙之处。
提到历史上的著名老饕,苏轼绝对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的“人生菜单”中既有大鱼大肉,也不乏精致的美食。除了著名的东坡肉,他对一道江苏的清明美食也情有独钟。
大家猜猜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美食:“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答案就是炸馓子。苏北馓子的制作过程十分精细,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从选材到和面、醒面、搓条、绕环、油炸,每一步都是经过严格控制的传统工艺。精选优质小麦粉配以适量清水与盐,经过一系列精细的操作,最终制成金黄诱人、粗细均匀的馓子。在热油的洗礼下,馓子变得酥脆可口、香气四溢,让人一尝难忘。
文豪们的食单里也有不少河鲜盛宴。身为老饕的苏轼当然不会放过春天里让人欲罢不能的河豚。他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就描绘了河豚的美味。除了河豚,刀鱼和鳜鱼也是春季的美味佳肴。唐代诗人和在太湖流域隐居时,曾创作《渔歌子》一诗,赞美鳜鱼的肥美。
清明时节还有螺蛳、野菜等美食。著名散文家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和《戴东匠》两篇文章中都有提及螺蛳的美味。荠菜、马兰头、蒌蒿等野菜也是这个季节的尝鲜之选。不仅普通人会挖野菜尝鲜,很多文人墨客也会记录这些野菜的美味。
现在,年轻人也开始热捧这些传统美食,用挑剔的味蕾筛选传统,以创新的姿态重构文化。青团里的艾草依旧碧绿,但馅料已经拓展到多种选择;古籍里的古法烹饪在短视频平台焕发新生,成为新的流量密码。一口咬下去,不仅是春天的馈赠,更是在现活中打捞的文化基因。在这场跨越饮食与文化的对话中,我们发现千年文脉里的清明滋味正以更轻盈的姿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